結論先說: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專注力大不如前,有事沒事都想滑手機;曾經嘗試過找回自己的專注力卻失敗,那就買回家讀吧。但是別指望讀完以後能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改變,作者很明確的告訴你企圖取回專注力的嘗試幾乎都會失敗收場。
『你可以嘗試自我控制,但螢幕另一邊有1000名工程師與你作對。』
本書著重的點不在教導讀者該做什麼,而是描述專注力喪失是社會結構、文化與科技多方造成,是滾滾洪流且難以抵抗的。只是身處其中的我們可能毫無所覺甚至被有心人士刻意誤導和指責缺乏自制力,因為擁有專注力的人不利(他們的)經濟發展。
本文開始:
大腦在演化的過程傾向盡量擷取多一點資訊,只是演化機制沒料到短短百年時間可以發生那麼大的變化,現代人每天獲得的資訊量可能比千年前的人一輩子還要多。這樣的情況遠超出大腦的處理能力,偏偏我們還沒演化出對應的機制,所以大腦依舊停在有資訊就盡可能獲取,就算已經遠超過負荷也不知道要停止。而大腦獲得資訊是為了將資訊做更有效的利用,原本的機制應該是:
獲得資訊 →(發呆時)整理資訊 → 重新連結並創造
現在獲得資訊的步驟變成無窮迴圈,整個機制就崩潰了。以前看網頁會有底部,現在滑網頁或APP會自動載入,當大腦覺得還有很多資訊沒看完就會開始焦躁不安,畢竟上古時代的資訊可能攸關生死。問題是這年代的資訊根本看不完,而且9成9都是垃圾資訊。
所以我們只要遠離手機就可以了對吧?
代誌不是憨人想得那麼簡單!
『螢幕另一邊有1000名工程師與你作對。』
這句話可以多複誦幾次,因為是整個體制中最大的問題。這些工程師有許多人是行為科學家、心理學家....等等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完全知道要怎麼讓人掉入陷阱而不自覺,而且現代科技不斷和生活必需品連結在一起,就算你拿起手機是為了辦正事,也有超高機率會順便滑一下剛剛沒打算打開的APP,接著就進入獲取資訊的死循環難以離開。
這樣的模式其實在電視時代就已經開始,各種有效的廣告幾乎都走在行為科學的最前端,到了網路時代加劇,現在的手機更是達到巔峰,Google和Facebook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我們還不自覺的自願上傳各種資料讓他們進行分析,除了上網的各種行為,還有各種生理和生活資訊。仔細想想就會覺得恐怖:『個人要怎麼抵抗一大群頂尖科學家數十年的精心研究和設計?』
而且科學家發現,人們盯著負面事物的時間遠超過正面事物,所以演算法會自然推送讓你生氣的文字或影片,這樣一來不但大幅提高你使用APP的時間,還讓你的大腦以為全世界都在發生不好的事情,這樣一來大腦就自動切換成警覺模式,畢竟有災難要發生的情況下我們得掃描周圍才能提高存活率,災難當下還專心讀書的人大概是活不成了,專注力?能吃嗎?
除了科技造成的影響,經濟模式也在加速專注力的消失。人類本來是在黃昏時會有一個清醒驅動力,因為光線突然減弱意味著太陽下山了,這時要趕緊回到安全的地方,必須保持清醒才可以。但是現在光線減弱的時間已經從黃昏變成關掉手機的時間,通常是睡前。當手機光線消失,大腦認為你需要清醒起來好回到洞穴,然後你就躺在床上異常清醒了。這時能幹嘛?當然是把手機喚醒繼續滑啊。購物網站最喜歡失眠的人了,因為失眠的人自制力會降低,容易衝動購物。睡著的人是不會花錢的,所以這些購物網站後面的頂尖專家自然把握你失眠的機會大賣特賣,君不見網路越來越普及,速度越來越快以後,各種莫名其妙的『購物節』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嗎?
然後惡性循環展開,衝動購物可能會造成壓力,壓力會導致我們尋求排解管道,哪個管道最輕鬆容易?當然是把手機喚醒開始上網啊。就算衝動購物沒有讓你感到壓力,反正你手機螢幕都亮了,順便把常用的社群APP點開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不只經濟模式,現在連政治也用這些手法創造對自己有利的環境,畢竟資訊越多,每個議題分配到的關注就越少,所以當政治團體不想讓你注意到某些重要議題的時候,就用大量不相關的資訊灌注到特定的網站或媒體,藉此手法稀釋重要的事情好上下其手不被發現,而且這些團體花費的資金不會小於購物網站的業者,畢竟利益龐大,所謂的公關費用也不過是九牛一毛。書中就提到,如果臭氧層破洞的議題是在現在才提出,大概率會被既得利益團體用大量的垃圾資訊掩蓋。能夠在網路還沒發展起來的時代就處理臭氧層問題真的算是人類的運氣。然後你就會發現我們回到了本文開頭,『資訊過量』,循環again。
認知頻寬不足也是根本限制,我們可以在網路或書本中找到一些成功擺脫這些問題順利奪回專注力的個案,但是仔細分析會發現這些人本來就是天之驕子。不用為生活經濟擔憂的富二代,開發了破壞專注力卻透過冥想打坐瑜伽堅持不用自己產品的矽谷工程師,這類人可以把較多的認知頻寬用在抵抗這些科技產品或社會結構上,但是你如果有房貸車貸,擔心中年失業,公司有爛主管和討人厭的同事....等等,光處理這些就耗盡了認知頻寬,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可以抵擋這些鋪天蓋地的攻擊。作者說那些認為只要改變想法就能舒壓的人,是『站在特權地位發言,說得輕巧』,『如果沒有失業,不用煩惱下週被房東趕出去,當然很容易透過冥想找到寧靜』,深表認同。
這是一個資訊過量的時代,而且高比例是垃圾資訊甚至是有害資訊,只是社會上有權有勢的階層全部都在利用這個趨勢,就算有人發現問題也勢單力薄,整本書的最後有提幾個建議,不過我個人並不樂觀,畢竟有能力或權力改變狀況的幾乎都是既得利益者,而且想有效管制就得立法規範,大概率會被洗成反民主,現在還有AI大量生產低成本垃圾資訊,各種攻勢越來越凌厲,防禦手段卻寥寥無幾。市井小民也只能盡量要求自己少接觸,以下列出幾個我個人覺得有幫助的方法:
1. 讓3C稍微不方便
我現在把能移除的APP盡量移除,非留不可的也盡量不放桌面(多點幾下才能開啟APP),強制自己用便宜觸控筆操作(跟手指比起來比較不方便),能用電腦的就不用手機,堅持不換手機(APP越跑越慢)。
2. 讓自己有點辛苦
我們要的是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快節奏的生活,而有點辛苦才會真正讓人開心,所以定期從事一些挑戰,運動、素描、學外語....等等都是隨手就能進行的事情,對於不是專家的我都得辛苦一下才能有進展。
3. 事先安排現實世界的活動
有事做的時候比較不會被手機吸引,至少我個人是這樣。所以事先安排活動是有幫助的,不管是閱讀、打掃、運動、旅行....都可以,只要是現實世界的活動,可以少用甚至不用手機的最好。
4. 安排放空時間
每天安排10~30分鐘,遠離手機,什麼事都不幹。大腦需要空檔才能把每天獲得的資訊整理、重構、創造,或者找一個可以放空大腦的活動,我自己就發現慢跑時腦袋很自然的會胡思亂想,各種天馬行空的聯想不斷冒出,這就是個不錯的方法。
上面幾點不過是一些小心得,其實幫助很有限,只是期待大環境覺醒並改變方向有點不切實際,我們也只能盡力抵擋趨勢,設法延緩這些不良後果。科技本身當然是協助我們改善了生活的許多層面,要完全捨棄是太過極端,近年有不少書籍有在相關議題上著墨,最後列出幾本我覺得可以參考的延伸書籍。
1. 匱乏經濟學
2.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3. 大腦不滿足
4. 多巴胺國度
5. 為什麼要睡覺
...有想到再補充,如果有推薦的也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