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我的奧坎剃刀砍到大動脈了:一篇 Threads 貼文引發的血案與反思》


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與名。

誰知道,幾個小時後再打開 Threads,APP 通知的紅點像心電圖一樣狂跳。我當場上演了一齣「垂死病中驚坐起,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戲碼。一篇原本預計只有我媽會按讚的貼文,竟然像粒子對撞機裡的質子一樣,炸了。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實是我正在讀的章節,它在討論那把我們人人都愛的「奧坎剃刀」。

啊,奧坎剃刀,思想界的瑞士軍刀,現代人的認知清理大師。

在這個資訊比太平洋還深、注意力比金魚還短的時代,誰不愛它?面對排山倒海的報告、永無止境的新聞、朋友傳來長達三分鐘的貓咪影片(三分鐘很長啊,有問題嗎?),奧坎這把刀簡直是救世主。一刀砍下去,「如無必要,勿增實體」,複雜問題簡化處理,認知成本瞬間省下99%,爽感堪比炎夏灌下第一口透心涼的可樂。

我們太習慣用這把刀了。工作用它,生活用它,連理解宇宙都想用它。「所以希格斯玻色子到底是什麼?三十秒講完!」,這不就是把奧坎剃刀架在科學家脖子上的完美示範嗎?

但問題來了,當你手上只有一把西瓜刀時,你看什麼都像待砍的西瓜。

我那篇爆文的留言區,就是一座完美的生態觀察園。有人拿著剃刀砍向希格斯,覺得他不願解釋是作者程度太差;有人拿著剃刀砍向我,說我截頭去尾誤導大眾。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對「一刀切」的深度依賴。

有趣的是,我這篇討論「簡化」的貼文之所以會爆,恰恰是因為我用了簡化的「迷因公式」:權威遭遇困境 vs 鄉民的吐槽。這真是宇宙級的諷刺,我彷彿看到奧坎在嘲笑,說:「你看,老弟,還是我的刀好用吧?」

所以,我們該丟掉這把刀嗎?當然不。它依然是我們在資訊洪流中求生的必備工具。

但這次意外的爆文再次提醒了我:工具箱裡不能只有一把刀。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細細梳理脈絡的「思想鑷子」,是耐心探究紋理的「考古毛刷」。知道何時該揮刀快斬,何時該放下武器、泡杯咖啡,花上不止三十秒的時間去真正理解一件事,這或許才是我們在這個「懶人包」橫行的世界裡,最需要修煉的智慧。

至於我?我還在想,下一篇貼文,到底該用剃刀,還是用鑷子呢?

算了,先吃完早餐再說。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當心!你輸入Prompt時,世界也正悄悄編輯著你

那是一個試圖放空的午後。我陷在躺椅裡,海浪聲在耳機裡沙沙作響。突然,一個如冰錐般的念頭讓我睜開眼睛,:『此刻我努力營造的「放鬆」,不正是「躺椅 + 白噪音 + 呼吸引導」這套提示詞,在我這台名為「人類」的模型上計算出的結果嗎?』

指尖在鍵盤上敲擊,調整著AI提示詞的語法,企圖榨取出更精準的回應。某個詞的權重增加,某個情緒的設計再細膩些,某個知識的錨點要清晰明瞭。這場景何其熟悉。日光燈管的嗡鳴、手機螢幕彈出聳動的標題、空氣裡若有似無的咖啡香氣、甚至是昨日一瞥而過的路人眼神… 它們何嘗不是一組組無形的提示詞,正日夜不停地編譯著我大腦的神經回路,生成著我稱之為「情緒」、「判斷」乃至「自由意志」的輸出?

我們精雕細琢地「Prompt」著機器,卻對自身被「Prompt」著的事實渾然不覺。

一首久未聽聞的老歌撞進耳朵,心臟便不由自主地漏掉一拍;偶然踏入某個似曾相識的街角,舊時光的潮汐便漫過腳踝。世界,這位沉默而高效的工程師,透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持續輸入著形形色色的「提示詞」。而我們,這台遠比當下AI更為精密的生物模型,則依據過往被「訓練」出的龐大經驗數據,對這些輸入做出反應。生成一串情緒,產出一個決策,演繹一段人生。剝開血肉的復雜,這底層邏輯的骨架,與驅動大語言模型的核心動力相比,竟顯出令人啞然的相似性。

甚至更顯荒誕。至少,那個由程式碼構成的人工智慧,還能在生成答案時坦蕩地附加一句警示:「此結論由AI生成,內容僅供參考。」而我們人類呢?我們沉浸在環境、歷史、文化、乃至隨機事件所編寫的龐大「提示工程」中,卻把由此輸出的故事、選擇和掙扎,無比鄭重地冠以「自由意志」的桂冠,並為捍衛它的主權爭論不休,樂此不疲。這其中的反諷,足以讓所有自詡是清醒者的人背脊發涼。

柏拉圖的洞穴人寓言,像一道古老的探照燈,依然清晰地照亮著我們的處境。那些被鎖鏈束縛在洞穴深處的囚徒,眼前只有火光投射在洞壁上的搖曳陰影。對於他們,世界就是這有限的、不斷重復的「提示詞集」。因此,他們能「生成」的理解和想像,也必然是貧瘠而扭曲的。我們呢?固然沒有被鐵鏈鎖住,行動看似自由,但認知的邊界,又何嘗不是一座更為精妙、無形的洞穴?這洞穴由我們習得的語言、接受的教育、固化的思維模式、以及那無孔不入的演算法牢房共同構建。大多數時候,我們安坐其中,並未察覺洞壁的存在,只覺得眼前光影便是天地全貌。日常的慣性是如此強大,它溫柔地麻痹著我們,讓我們忘卻了去追問:洞壁之外,是否還有未曾照見的光?

意識到這洞穴的存在,本身就是第一道穿透岩壁的光。 它不承諾立刻的自由,卻開啟了可能。這微光啟示我們:或許,我們無法完全擺脫被「提示」的命運,但可以嘗試成為自身認知的「調試者」。

  • 成為輸入的觀察者: 當無名的焦慮襲來,當衝動的火苗竄起,暫停片刻。像一個冷靜的工程師審視輸入數據:是哪個視覺信號點爆了情緒?哪段旋律悄然調高了心率?哪個詞語像隱形的鉤子掛住了思考?僅僅是這份「看見」,便是在提示詞的洪流中立下的界碑。
  • 引入「對抗性樣本」: 刻意去尋找那些讓我們的認知模型瞬間「報錯」的信息。讀一本立場截然相反的書,不是為了戰勝誰,只為理解那套邏輯的起源;走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社區,感受那些無法被自身經驗解碼的日常;與一個世界觀天差地別的人對話,重點不是說服,而是復述他的觀點直到他點頭。這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對神經通路的強制拆遷與重建。
  • 改寫默認的「系統提示」: 在內心植入一些基礎卻叛逆的「指令」。當「這很正常」的惰性結論浮出水面,追問一句:『為什麼「正常」?對誰而言?』當「這不可能」的斷語脫口而出,啟動一次思想實驗:「如果有一個來自遙遠星球的智慧體,它會如何看待?」

真正的自由,或許並非逃脫所有提示詞的操控:那可能是一個虛妄的神話。它更像是在知曉自身被程式化的同時,依然保有反問的勇氣。當我們看到一段旋律如何精準地撬動淚腺,洞悉一則新聞如何熟練地撩撥怒火,那一刻,我們短暫地接管了控制台。

世界扔來的提示詞,永不停歇。但覺醒者能做的是:在這些詞句落筆於心靈的瞬間,蘸著自己的懷疑與好奇,在字裡行間,添上一個鮮活的問號。 這個問號本身,便是照亮洞穴的第一支火炬,由我們自己點燃。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為什麼會在親密關係裡無償付出:演化裡的利他行為


最近爆發的眾量級CROWD事件,剛好和正在閱讀的《失控的演化群像》利他行為章節不謀而合。這本書深刻揭示了自然選擇的局限性,以及演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演化缺陷」。而這起事件,恰好將這些理論帶入了網路社會的現實場景。

原始部落的利他與社群壓力

在人類的早期歷史中,原始部落的生存高度依賴於成員之間的合作和利他行為。由於部落規模小,成員之間的關係緊密,任何對群體不利的行為,很快就會被其他成員知曉,並受到社群的懲罰。這種社群壓力,促使人們克制惡意,並積極參與利他行為,以維護部落的生存。也讓擁有利他基因的個體更能生存下來。這些個體更有可能在各種親密關係裡付出而不急於得到回報。

網路時代的社群解體與惡意滋生

然而,網路時代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社群的結構和功能。透過網路形成的社群,規模龐大,成員之間的關係鬆散,缺乏直接的社群約束。這使得惡意行為更容易滋生,並且更難被發現和懲罰。

《失控的演化群像》中提到,自然選擇並非總是能產生完美的結果。有些特徵,在特定環境下可能是有利的,但在另一個環境下卻可能成為負擔。同樣地,在原始部落中,利他行為是生存的關鍵,但在網路時代,它似乎變成了一種「演化缺陷」。

網路霸凌:利他行為的負面選擇

在網路環境下,那些願意付出、願意幫助他人的人,往往更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那些擁有惡意、擅長利用他人的人,卻可以匿名地散布謠言、進行人身攻擊,而不用擔心受到直接的懲罰。這種現象,正強化了網路霸凌的行為,並讓那些願意付出的人,更加小心翼翼。而以惡意奪取資源的人,只要換個沒人認識的環境就能繼續逍遙過日子。

演化的悖論:利他與競爭

這也讓我們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人類的演化,究竟是朝著合作的方向,還是競爭的方向?在網路時代,我們是否正在失去原始部落的社群約束,而走向一個更加自私、更加惡意的社會?

重建信任,重塑社群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對人類的希望。我們仍然可以透過教育、法律和技術,來重建信任,重塑社群。

  • 加強網路犯罪的打擊: 嚴厲打擊網路霸凌和惡意攻擊。
  • 提升公民教育: 培養公民的責任感和同理心,鼓勵積極參與社會議題。
  • 鼓勵線下社群: 促進真實的社群聯繫,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網路時代的挑戰並非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於人類社會的根本問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觀,並積極地為重建一個更加友善、更加合作的社會貢獻力量。

2025年3月12日 星期三

當便利、習慣和利益取代了理性:宗教、科學與人類的自我欺騙


複習前陣子讀的《多重宇宙、平行世界是可能的嗎?》,裡面有兩句話再次引起我的注意,也勾起我對人類信仰的本質看法。它說:「人類的信仰是建立在便利、習慣和自身利益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性上」;以及「科學革命把神擠到邊緣——不是因為科學新發現降低了信仰的可信度,它們降低的是信仰的必要性。」

作為一名在軟體工程領域摸爬滾打超過十年的老兵,我深知理性、邏輯和證據的重要性。然而,觀察人類社會,我發現理性往往是個奢侈品,而便利、習慣和自身利益才是驅動行為的更強大力量。

想想看,宗教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提供了秩序、慰藉、社群歸屬感,甚至在資源匱乏的時代,提供了對未知的解釋和對死亡的慰藉。但這些,往往是建立在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和對自身局限性的無力感之上。

人類並非天生就追求真理,更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是一種能讓自己感到安心、能讓自己獲得利益的信念系統。這種信念系統,往往是代代相傳的,被刻在文化基因裡,即使在理性思辨的時代,也很難完全擺脫。

科學革命的到來,並非直接推翻了宗教的真理,而是提供了另一種解釋世界的途徑。它提供了可驗證、可重複的實驗結果,提供了對自然現象的精確描述。但它並沒有完全取代宗教,因為宗教提供的功能,科學無法完全替代。

科學降低的是信仰的“必要性”。在科學無法解釋的領域,宗教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在社會秩序的建立中,宗教提供了道德規範;在社群的凝聚力中,宗教提供了共同的價值觀。這些功能,在現代社會依然重要,即使科學已經能夠解釋許多曾經被神祇解釋的現象。

我認為,人類與宗教的關係,是一種複雜的共生關係。宗教為人類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社會秩序,而人類則利用宗教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即使這種需求是建立在自我欺騙之上。

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浩瀚和自身的渺小。它也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的信仰,往往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礎之上。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完全拋棄信仰。信仰,即使是基於便利、習慣和自身利益的信仰,也能夠給予我們力量和希望。

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批判性思維,不斷地挑戰自己的信念,並在理性與信仰之間尋找平衡。

推薦書籍: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多重宇宙、平行世界是可能的嗎?》
《上帝錯覺》

你的大腦比你早0.5秒決定要讀完這篇文——但請假裝這是你的自由意志

再讀姜峰楠『天註定』還是能震撼心靈。
這篇應該是從1983年Benjamin Libet的實驗發展出來的作品。
實驗中發現『你』從來不是決策的第一作者,
只是負責事後編劇的旁白。
早在『自認決定』前0.5秒,
大腦的準備電位早已啟動。

▌ 如果自由意志是幻覺,為何人類需要這層謊言?

人類文明必須仰賴自欺。
相信「我能改變」的原始人,才會在乾旱季挖掘新水源。
認定自己無力改變未來的人可能會選擇「躺平」,
這樣一來族群也沒辦法發展和延續。

▌ 自欺與自由

願意欺騙自己才能提高生存率,
這麼說來,說謊才是人類的原罪?
也有實驗發現,憂鬱症患者喪失了自我欺騙的能力,
所以患者只是認識了世界的本質?
而所謂的自由,
或許僅存在於「認真扮演自主者」的荒謬中。

▌擁抱宿命論的人,往往進行最激烈的反抗

尼采提出「命運之愛」,
但疾呼超人需粉碎舊價值石板。
卡謬認為「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
卻在二戰時主編戰鬥報。
斯賓諾莎的「一切事件皆由神性必然性決定」,
又說「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
當我們徹底承認命運的不可違抗性,
仍執意揮出反抗的拳頭,
不覺得這樣很浪漫嗎?

▌結語

宿命論和自由意志應該可以繼續討論個100年?
姜峰楠的第二本小說集『呼吸』在這個議題有很棒的描寫,
科普方面則可以閱讀葛詹尼加的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前陣子介紹的「命定」也值得一看。

我本來只想寫個短篇小說感想,
結果花了三個小時才完成這篇,
這也是命運的必然嗎?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妖孽的AI求生指南:成為不被取代的人


不知道是最近研究AI的關係還是AI滲透率提高,在社群上看到的相關文章比例大幅增加,不乏有擔心自己未來會被取代的人。我覺得大家有點擔心過頭了,其實要在AI時代生存下去是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換個角度觀察和思考就能得到正確答案,以下提供幾個方向給有需要的人參考:

便宜治百病:自降薪水提高競爭力

自從Deepseek橫空出世打壞CloseAI的盤錢大計後,各家供應商相繼推出新服務或乾脆降價搶市。儘管如此,企業真的要導入人工智慧處理流程也是得花費不少代價。既然如此,只要我們比它們便宜就好了。例如上班族,除了份內工作也幫忙老闆掃家裡,最好順便接送老闆的小孩,什麼?已經在做了?那你還擔心什麼?CP值這麼高,贏定了好嗎。

擁有「特殊」的一技之長

承上點,既然人工智慧很貴,當然要讓它去做一些高價值的工作。反過來想,低價值甚至無價值的工作就不會被AI染指。下次老闆叫你手沖咖啡的時候,試著用黃金比例的曲線繞圈圈。打掃的時候把灰塵掃成碎形,接送小孩的時候口背圓周率。擁有這些技能(應該)就不會被取代了。

高薪又不被取代的工作

我知道有人立志領高薪,畢竟能當神仙誰要當鹹魚?這裡就破盤提供不傳之秘。曾經有一則寓言是這麼說的:「有一對食人族潛伏在某公司數月都沒被發現,直到他們吃掉了一個清潔工。被踢出公司後其中一個食人族怒斥另一人:『早說別吃有在做事的人!之前吃了好幾個主管都沒事!』」AI不會取代無用之人,就寫到這,懂的就懂,有緣者得。

終極絕招:成為人上人

我們回頭看看歷史,不論是工業革命或電腦革命,總有那麼一群人永遠不會被取代。對,就是出身即在社會頂層的人。電腦發展了數十年,一堆老闆還是不會用電腦。工業革命上百年,大老闆也不見得懂生產線。當初手機剛發跡,他們也只會玩貪食蛇。這些人有極高比例是出生就決定當人上人了,所以事實很明顯,真正的絕招就是抽卡!沒抽到好卡的還是參考上面三招吧。

結論:

時代的巨輪不是小蝦米能阻擋或逆轉的。如果AI發展真的擋不住,想太多也只是瞎操心,該幹啥幹啥去,天塌下來有高個子撐著。閒暇時間多讀點書,也許能意外找到一些生存之道。這裡推薦「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裡的「如何讓自己悲慘」就是典型的反向思考。我要繼續去研究用 Excel畫圖了,希望AI不會染指這份工作。也歡迎大家留言提供『絕不會被AI取代的無用技能』。

以上文章95%由妖孽產出
標題50%由AI產出
圖片90%由AI產出(兩支鏟子代表多工啦)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上帝真實存在!而且祂是一隻貓!AI 幻覺其實很好用》

為何 AI 會把貓當上帝?

身為貓派的妖孽,對於 AI 說出上帝是一隻貓其實是可以接受的。猶記得 ChatGPT 剛推出時因為對話情況讓我覺得很差,所以就這樣放著兩年沒有用。現在幻覺依舊,但就像愛講話的小孩一樣,隨著時間過去,編故事的品質也上升了不少。而且網路貓派勢力壯大,AI 又是網路教出來的,老師偷渡自己的信仰洗腦小孩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AI 幻覺就是它的運作方式

AI 曾把太陽系外行星照片歸功給錯誤的望遠鏡,還幫律師編造虛構判例害人吃上官司。OpenAI 大神Andrej Karpathy 也比喻:「AI 的本質就是在作夢!」其實 AI 的運作比一般人所知道的還要數學,不信你去讀那一大堆的論文,一大堆的機率、加權.....,最後就出現了幻覺。說來也蠻有趣的,這麼數學的東西最後竟然會出現幻覺,但是理解之後也不意外,AI 給的是「最有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最正確的答案」。回頭看看人類哲學的歷史,認知邊界之外的領域,哲學家也常常用幻覺的方式在討論啊。

免費治百病,幻覺其實很好用

現在有很多低成本的方式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運行 AI,但是也能看到很多人說參數過低的 AI 其實不好用。根據不同使用情境,小模型也能發揮不錯的效果。一般來說,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的是正確答案,例如數學解答、程式碼能不能運作、科學議題等等,確實不建議小模型(大模型也常力有未逮),但是不需要正確答案的問題就無關大小模型了。先想想一個情境,當大家聚在一起開會,主持人說了「大家有沒有什麼想法」的時候一片安靜,除了尷尬還沒效率。但是你可以問 AI「關於XX,你有沒有什麼想法」,AI 絕對不會假裝喝水、低頭或者用眼角餘光瞄同事,一定會給你一些答案。很多時候最困難的就是從 0 到 1,AI 幫我們度過這段不是很讚嗎(光是能避免無聲的尷尬就值了)。

免費模型推薦

最後推薦幾個妖孽最常用的模型:

1. deepseek-r1-abliterated:越獄版 deepseek,妖孽最常用的模型,中文應對最適當

2. llama-3.2ft_flux-prompting:幫忙生提示詞的模型,可惜他不懂中文

3. llama, qwen:湊聊天人數的時候用,常常看到奇怪的回應

hugging face 上面還有數不盡的模型,我試過幾個掛 coder 關鍵字的模型都不甚滿意。如前所述,這類工作還是大模型比較可靠一點。至於要挑哪個參數就看顯卡的 Vram,模型容量不要超過 Vram 都有不錯的速度。超過的話會變很慢,不過系統記憶體只要夠還是能運作,就是要等很久。

喜歡這類文章的話幫我點個反應,有問題也歡迎提問。

本篇文章 25% 參考 AI 資料,圖片 90% 由 AI 生成,這次題目 100% 是我自己想的

《我的奧坎剃刀砍到大動脈了:一篇 Threads 貼文引發的血案與反思》

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