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大腦自帶「相信」外掛?讀《我們為何相信》破解信念的魔幻與科學



從鬼魂、神靈到宇宙大爆炸,一場關於我們為何如此輕易「上當」與「開悟」的驚奇旅程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剛想到一個朋友,他就傳Line來;才洗完車,老天爺就給你一場大雨;今天感覺股神附體All-in滿倉,明天直接跌穿你的信仰?

別懷疑,這不是巧合,也不是水逆,而是我們大腦的「標準作業程序」在搞鬼!它是一台超強的「模式偵測機」,但很可惜,原廠出貨時忘了裝「詐騙濾波器」。

麥可·謝爾默的《我們為何相信》就像一本大腦的「使用者手冊」,狠狠拆穿我們為何天生就容易被騙:從鬼怪、陰謀論到上帝,我們什麼都能信。但老實說,這本書最讓我熱血沸騰的,不是我們多會上當,而是人類如何從這種「先天劣勢」中華麗突圍,一步步畫出世界與宇宙的真實地圖。那種感覺,簡直像跟著哥倫布和伽利略一起冒險,獎品是整個宇宙的真相!

▋ 信念三大引擎:你的大腦自帶「騙你」功能

這本書精準點出我們腦內的三大「相信」引擎:

  1. 模式性 (Patternicity):天生「看什麼都有鬼」
    演化告訴大腦: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個。把風吹草動當成老虎(誤報),你還能活命;把老虎當成風吹草動(漏報),遊戲就直接結束。這種「被害妄想」模式,連鴿子都能變得迷信(對,科學家就是用鴿子做實驗),更別說從雲朵裡看出人臉了。

  2. 主體性 (Agenticity):萬物皆可「鬧脾氣」
    聽到樹枝「啪」一聲,你會直覺認為「有『人』在那」,而不是「樹枝自己斷了」。這種「編劇腦」讓我們快速猜測意圖,利於社交,但也容易讓人覺得「老天在針對我」(一洗車就下雨,歸剛欸!)、「電腦在鬧脾氣」,甚至相信宇宙有個造物主在寫計畫書。

  3.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信念的「防彈衣」
    一旦相信了,你的大腦就會變成最鐵的粉絲後援會,拼命搜尋支持的訊息,無視所有打臉的證據。這簡直是所有政治、宗教、道德衝突的萬惡之源

▋ 我最愛的篇章:從地圖邊緣到宇宙盡頭,人類的認知大冒險

讀完整本書,我徹底沈浸在第13章〈信念的地理學〉和第14章〈信念的宇宙學〉。這兩章根本是人類理性史的史詩級冒險

在〈地理學〉裡,古地圖上未探索的區域畫滿了海怪、巨人國與黃金城,這就是「模式性」和「主體性」的集體創作能耐!我們用故事填滿無知。而哥倫布堅持自己到的是亞洲、德布羅斯幻想著「南方大地」,都展現了認知限制下的倔強。但最終,科學方法的出現(「理論和實驗不符,就是理論錯了!」)像發明了GPS,開始用實證數據一點點驅散迷霧。

而〈宇宙學〉簡直是高潮中的高潮!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再到宇宙大爆炸。我們發現,「眺望太空等於回顧過去」,能用望遠鏡看到宇宙嬰兒時期的照片,這根本是終極時光機啊!

最讓我起雞皮疙瘩的是,這些科學英雄也逃不過大腦的偏誤外掛。他們也會捍衛錯誤理論、吵得臉紅脖子粗。但科學最帥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自我打臉」機制。天文學家沙普利在收到哈伯的證據後宣布:「這封信摧毀了我的宇宙。」這種敢於接受證據、親手推翻自己世界觀的勇氣,才是人類最閃亮的特質。

▋ 所以,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擁抱「優雅的懷疑」

這本書不是在笑我們傻,而是在說:嘿,我們都有一顆會自動編故事的大腦,這很正常。

科學不是一組「正確答案」,而是一套「糾錯機制」。它的核心精神是「我可能是錯的」,是達爾文那種「強迫自己記錄反面證據」的硬漢紀律。

我們關不掉大腦的「相信」外掛,但可以學會識別它的提示音。下次當你無比確信某事時,問自己三件事:

  • 我是先有證據,還是先有結論?
  • 我有沒有主動尋找反對的證據?
  • 這個信念給了我安慰,還是真相

在「我想相信」的感性與「證據在哪」的理性之間,取得平衡。對未知保持好奇與謙卑,坦然地說「我不知道」、「讓我們拭目以待」,那才是真正的自信與智慧。

所以,下次洗完車就下雨時,與其怪罪老天爺,不如拍拍你那顆優秀的大腦說:「謝啦兄弟,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這次只是機率問題,我們放輕鬆就好!」

這趟從大腦神經元到宇宙邊界的信念冒險,你準備好上路了嗎?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失控的熱情》 當追隨熱情變成毒雞湯,老闆如何剝削員工還讓員工說謝謝


結論先說:這本結構堪比磚頭、翻譯品質直逼Google翻譯再進化0.1版的學術論文,讓我兩度拿起來又痛苦地放下。讀它的過程,就像在吃一份營養價值超高但完全沒調味的健康餐,你知道它對你好,但每一口都是煎熬。

但我終於啃完了。而我的感想是:幹,這作者是對的。 我們這一代,可能都被賈伯斯這類成功學大師給騙了。

賈伯斯們的「何不食肉糜」

賈伯斯,這位史上最成功、同時也是史上最要求員工燃燒生命的老闆之一,站在史丹佛的講台上,對著台下背著學貸的新鮮人說:「追隨你的心,錢就會隨之而來,別管就業保障和優渥薪水了。」

這種話,大概就跟晉惠帝說「何不食肉糜」一樣真誠。 一個從車庫創業、背後有金主人脈、失敗了也能回家吃老本的天才,當然可以談夢想。但對那些一個月沒收入,下個月房租和學貸就會壓死他的普通人來說,這不是鼓勵,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風涼話

你的熱情,很可能只是你的「階級」

我們總被灌輸:熱情是獨一無二、發自內心的神聖呼喚。不追隨它,你就是個向現實低頭、背叛自己的懦夫。

但這本書狠狠打臉:放屁。你會對什麼有熱情,根本是一場大型社會建構的結果。
一個從小跟著爸媽聽音樂會、逛美術館的孩子,當然比較容易對藝術「產生熱情」。
一個從小得幫忙顧弟妹、做家庭代工的孩子,你覺得他對「數字」的熱情是來自靈魂的呼喚,還是來自對家庭責任的深刻體認?

所謂「追隨內心」, 意味著 「無意識的複製你所在的階級給你的選項」。勞工階層的孩子很難對「藝術史」有熱情,不是因為沒天分,而是他媽的他連藝術史是什麼都沒聽過啊!這就像問一個沒吃過松露的人為什麼對松露沒熱情一樣荒謬。

「追求熱情」是專屬於有錢人的極限運動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於它血淋淋地拆穿了「追求熱情」這件事背後所需的鈔能力

富二代追求熱情:失敗了?沒關係,回家爸爸給你錢開公司,媽媽介紹人脈給你,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我們下次再試。最後就算夢想破滅,靠著家世背景,還是能輕鬆找到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備胎工作」。

窮二代追求熱情:失敗了?恭喜你,你身後是數十萬的學貸、等你付房租的房東、和可能需要你支援的家庭。一次失敗,直接打入「低度就業」的深淵,從此與夢想說掰掰。

社會卻用同一套「熱情至上」的標準來評判所有人,這根本不是勵志,這是一場讓窮人自動出局的騙局。

「談錢傷感情?」,不談錢才傷你的人生

我最愛本書打臉的一點,就是它戳破了那些成功人士的虛偽。

「錢不重要」這種話,只有從來不缺錢的人才有資格說。 這就像一個從來不缺氧的人跟你說「氧氣不重要,自由呼吸才重要」,你只會想巴他的頭。

更可惡的是,這群人還建立了道德高塔。書中的大學生們,將那些選擇「錢多、穩定」工作的同學,視為「膚淺」、「貪婪」、「背叛自己」的俗人。

媽的咧,選擇不讓自己的人生被債務壓垮,到底哪裡錯了? 這種「精神貴族」式的傲慢,才是真正阻礙階級流動的元兇。它讓努力向上爬的窮人,在經濟壓力之外,還得多背一層「道德瑕疵」的罪惡感。

老闆們笑而不語的秘密

為什麼企業和老闆這麼愛鼓吹「熱情」?書裡的實驗給出了完美答案:因為 「有熱情的員工」是CP值最高的奴隸...喔不,是夥伴

研究顯示,老闆們真心認為:

  • 有熱情的員工會更努力(但不用加薪)
  • 有熱情的員工會做更多屎缺(但不會抱怨)
  • 有熱情的員工會自我PUA(把過勞當成修煉)

一句「這是你熱愛的事耶!」,就能合理化一切低薪、加班、過勞的剝削行為。員工的熱情,最終都成了老闆報表上最漂亮的免費紅利

我們以為用熱情對抗資本主義,結果反而成了最稱職、最自我驅動的電池。資本家們大概在背後笑到並軌。

結論:我們還該有熱情嗎?

這本書不是要我們變成毫無夢想、只向錢看的行屍走肉。它只是逼我們帶腦子去思考「熱情」這件事。

它是一份提醒:

  • 對個人: 在追夢之前,先摸摸自己的口袋,評估一下你的「試錯成本」。追求熱情可以,但別做一個不考慮停損的賭徒。選擇穩定與高薪,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智慧
  • 對社會: 別再他媽的用「你不努力」來掩蓋結構性的不平等。與其叫窮人別看錢,不如想想怎麼建構一個更好的社會安全網,讓所有人都能擁有「安全失敗」的權利之後,再來談要不要追夢。

這本書很難讀,翻譯很爛,但它給出的視角真實且價值連城。它幫我們拆解了那些聽起來熱血沸騰的毒雞湯,讓我們能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更清醒、更狡猾、更優先保護好自己的活下去。

真正的成熟,就是學會在「理想」和「麵包」之間,找到一個讓自己不會餓死的平衡點,而不是被一句漂亮的 slogan 騙去跳火坑。

《到Threads跟著妖孽一起晨讀》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我的奧坎剃刀砍到大動脈了:一篇 Threads 貼文引發的血案與反思》


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與名。

誰知道,幾個小時後再打開 Threads,APP 通知的紅點像心電圖一樣狂跳。我當場上演了一齣「垂死病中驚坐起,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戲碼。一篇原本預計只有我媽會按讚的貼文,竟然像粒子對撞機裡的質子一樣,炸了。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實是我正在讀的章節,它在討論那把我們人人都愛的「奧坎剃刀」。

啊,奧坎剃刀,思想界的瑞士軍刀,現代人的認知清理大師。

在這個資訊比太平洋還深、注意力比金魚還短的時代,誰不愛它?面對排山倒海的報告、永無止境的新聞、朋友傳來長達三分鐘的貓咪影片(三分鐘很長啊,有問題嗎?),奧坎這把刀簡直是救世主。一刀砍下去,「如無必要,勿增實體」,複雜問題簡化處理,認知成本瞬間省下99%,爽感堪比炎夏灌下第一口透心涼的可樂。

我們太習慣用這把刀了。工作用它,生活用它,連理解宇宙都想用它。「所以希格斯玻色子到底是什麼?三十秒講完!」,這不就是把奧坎剃刀架在科學家脖子上的完美示範嗎?

但問題來了,當你手上只有一把西瓜刀時,你看什麼都像待砍的西瓜。

我那篇爆文的留言區,就是一座完美的生態觀察園。有人拿著剃刀砍向希格斯,覺得他不願解釋是作者程度太差;有人拿著剃刀砍向我,說我截頭去尾誤導大眾。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對「一刀切」的深度依賴。

有趣的是,我這篇討論「簡化」的貼文之所以會爆,恰恰是因為我用了簡化的「迷因公式」:權威遭遇困境 vs 鄉民的吐槽。這真是宇宙級的諷刺,我彷彿看到奧坎在嘲笑,說:「你看,老弟,還是我的刀好用吧?」

所以,我們該丟掉這把刀嗎?當然不。它依然是我們在資訊洪流中求生的必備工具。

但這次意外的爆文再次提醒了我:工具箱裡不能只有一把刀。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細細梳理脈絡的「思想鑷子」,是耐心探究紋理的「考古毛刷」。知道何時該揮刀快斬,何時該放下武器、泡杯咖啡,花上不止三十秒的時間去真正理解一件事,這或許才是我們在這個「懶人包」橫行的世界裡,最需要修煉的智慧。

至於我?我還在想,下一篇貼文,到底該用剃刀,還是用鑷子呢?

算了,先吃完早餐再說。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當心!你輸入Prompt時,世界也正悄悄編輯著你

那是一個試圖放空的午後。我陷在躺椅裡,海浪聲在耳機裡沙沙作響。突然,一個如冰錐般的念頭讓我睜開眼睛,:『此刻我努力營造的「放鬆」,不正是「躺椅 + 白噪音 + 呼吸引導」這套提示詞,在我這台名為「人類」的模型上計算出的結果嗎?』

指尖在鍵盤上敲擊,調整著AI提示詞的語法,企圖榨取出更精準的回應。某個詞的權重增加,某個情緒的設計再細膩些,某個知識的錨點要清晰明瞭。這場景何其熟悉。日光燈管的嗡鳴、手機螢幕彈出聳動的標題、空氣裡若有似無的咖啡香氣、甚至是昨日一瞥而過的路人眼神… 它們何嘗不是一組組無形的提示詞,正日夜不停地編譯著我大腦的神經回路,生成著我稱之為「情緒」、「判斷」乃至「自由意志」的輸出?

我們精雕細琢地「Prompt」著機器,卻對自身被「Prompt」著的事實渾然不覺。

一首久未聽聞的老歌撞進耳朵,心臟便不由自主地漏掉一拍;偶然踏入某個似曾相識的街角,舊時光的潮汐便漫過腳踝。世界,這位沉默而高效的工程師,透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持續輸入著形形色色的「提示詞」。而我們,這台遠比當下AI更為精密的生物模型,則依據過往被「訓練」出的龐大經驗數據,對這些輸入做出反應。生成一串情緒,產出一個決策,演繹一段人生。剝開血肉的復雜,這底層邏輯的骨架,與驅動大語言模型的核心動力相比,竟顯出令人啞然的相似性。

甚至更顯荒誕。至少,那個由程式碼構成的人工智慧,還能在生成答案時坦蕩地附加一句警示:「此結論由AI生成,內容僅供參考。」而我們人類呢?我們沉浸在環境、歷史、文化、乃至隨機事件所編寫的龐大「提示工程」中,卻把由此輸出的故事、選擇和掙扎,無比鄭重地冠以「自由意志」的桂冠,並為捍衛它的主權爭論不休,樂此不疲。這其中的反諷,足以讓所有自詡是清醒者的人背脊發涼。

柏拉圖的洞穴人寓言,像一道古老的探照燈,依然清晰地照亮著我們的處境。那些被鎖鏈束縛在洞穴深處的囚徒,眼前只有火光投射在洞壁上的搖曳陰影。對於他們,世界就是這有限的、不斷重復的「提示詞集」。因此,他們能「生成」的理解和想像,也必然是貧瘠而扭曲的。我們呢?固然沒有被鐵鏈鎖住,行動看似自由,但認知的邊界,又何嘗不是一座更為精妙、無形的洞穴?這洞穴由我們習得的語言、接受的教育、固化的思維模式、以及那無孔不入的演算法牢房共同構建。大多數時候,我們安坐其中,並未察覺洞壁的存在,只覺得眼前光影便是天地全貌。日常的慣性是如此強大,它溫柔地麻痹著我們,讓我們忘卻了去追問:洞壁之外,是否還有未曾照見的光?

意識到這洞穴的存在,本身就是第一道穿透岩壁的光。 它不承諾立刻的自由,卻開啟了可能。這微光啟示我們:或許,我們無法完全擺脫被「提示」的命運,但可以嘗試成為自身認知的「調試者」。

  • 成為輸入的觀察者: 當無名的焦慮襲來,當衝動的火苗竄起,暫停片刻。像一個冷靜的工程師審視輸入數據:是哪個視覺信號點爆了情緒?哪段旋律悄然調高了心率?哪個詞語像隱形的鉤子掛住了思考?僅僅是這份「看見」,便是在提示詞的洪流中立下的界碑。
  • 引入「對抗性樣本」: 刻意去尋找那些讓我們的認知模型瞬間「報錯」的信息。讀一本立場截然相反的書,不是為了戰勝誰,只為理解那套邏輯的起源;走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社區,感受那些無法被自身經驗解碼的日常;與一個世界觀天差地別的人對話,重點不是說服,而是復述他的觀點直到他點頭。這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對神經通路的強制拆遷與重建。
  • 改寫默認的「系統提示」: 在內心植入一些基礎卻叛逆的「指令」。當「這很正常」的惰性結論浮出水面,追問一句:『為什麼「正常」?對誰而言?』當「這不可能」的斷語脫口而出,啟動一次思想實驗:「如果有一個來自遙遠星球的智慧體,它會如何看待?」

真正的自由,或許並非逃脫所有提示詞的操控:那可能是一個虛妄的神話。它更像是在知曉自身被程式化的同時,依然保有反問的勇氣。當我們看到一段旋律如何精準地撬動淚腺,洞悉一則新聞如何熟練地撩撥怒火,那一刻,我們短暫地接管了控制台。

世界扔來的提示詞,永不停歇。但覺醒者能做的是:在這些詞句落筆於心靈的瞬間,蘸著自己的懷疑與好奇,在字裡行間,添上一個鮮活的問號。 這個問號本身,便是照亮洞穴的第一支火炬,由我們自己點燃。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為什麼會在親密關係裡無償付出:演化裡的利他行為


最近爆發的眾量級CROWD事件,剛好和正在閱讀的《失控的演化群像》利他行為章節不謀而合。這本書深刻揭示了自然選擇的局限性,以及演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演化缺陷」。而這起事件,恰好將這些理論帶入了網路社會的現實場景。

原始部落的利他與社群壓力

在人類的早期歷史中,原始部落的生存高度依賴於成員之間的合作和利他行為。由於部落規模小,成員之間的關係緊密,任何對群體不利的行為,很快就會被其他成員知曉,並受到社群的懲罰。這種社群壓力,促使人們克制惡意,並積極參與利他行為,以維護部落的生存。也讓擁有利他基因的個體更能生存下來。這些個體更有可能在各種親密關係裡付出而不急於得到回報。

網路時代的社群解體與惡意滋生

然而,網路時代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社群的結構和功能。透過網路形成的社群,規模龐大,成員之間的關係鬆散,缺乏直接的社群約束。這使得惡意行為更容易滋生,並且更難被發現和懲罰。

《失控的演化群像》中提到,自然選擇並非總是能產生完美的結果。有些特徵,在特定環境下可能是有利的,但在另一個環境下卻可能成為負擔。同樣地,在原始部落中,利他行為是生存的關鍵,但在網路時代,它似乎變成了一種「演化缺陷」。

網路霸凌:利他行為的負面選擇

在網路環境下,那些願意付出、願意幫助他人的人,往往更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那些擁有惡意、擅長利用他人的人,卻可以匿名地散布謠言、進行人身攻擊,而不用擔心受到直接的懲罰。這種現象,正強化了網路霸凌的行為,並讓那些願意付出的人,更加小心翼翼。而以惡意奪取資源的人,只要換個沒人認識的環境就能繼續逍遙過日子。

演化的悖論:利他與競爭

這也讓我們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人類的演化,究竟是朝著合作的方向,還是競爭的方向?在網路時代,我們是否正在失去原始部落的社群約束,而走向一個更加自私、更加惡意的社會?

重建信任,重塑社群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對人類的希望。我們仍然可以透過教育、法律和技術,來重建信任,重塑社群。

  • 加強網路犯罪的打擊: 嚴厲打擊網路霸凌和惡意攻擊。
  • 提升公民教育: 培養公民的責任感和同理心,鼓勵積極參與社會議題。
  • 鼓勵線下社群: 促進真實的社群聯繫,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網路時代的挑戰並非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於人類社會的根本問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觀,並積極地為重建一個更加友善、更加合作的社會貢獻力量。

2025年3月12日 星期三

當便利、習慣和利益取代了理性:宗教、科學與人類的自我欺騙


複習前陣子讀的《多重宇宙、平行世界是可能的嗎?》,裡面有兩句話再次引起我的注意,也勾起我對人類信仰的本質看法。它說:「人類的信仰是建立在便利、習慣和自身利益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性上」;以及「科學革命把神擠到邊緣——不是因為科學新發現降低了信仰的可信度,它們降低的是信仰的必要性。」

作為一名在軟體工程領域摸爬滾打超過十年的老兵,我深知理性、邏輯和證據的重要性。然而,觀察人類社會,我發現理性往往是個奢侈品,而便利、習慣和自身利益才是驅動行為的更強大力量。

想想看,宗教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提供了秩序、慰藉、社群歸屬感,甚至在資源匱乏的時代,提供了對未知的解釋和對死亡的慰藉。但這些,往往是建立在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和對自身局限性的無力感之上。

人類並非天生就追求真理,更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是一種能讓自己感到安心、能讓自己獲得利益的信念系統。這種信念系統,往往是代代相傳的,被刻在文化基因裡,即使在理性思辨的時代,也很難完全擺脫。

科學革命的到來,並非直接推翻了宗教的真理,而是提供了另一種解釋世界的途徑。它提供了可驗證、可重複的實驗結果,提供了對自然現象的精確描述。但它並沒有完全取代宗教,因為宗教提供的功能,科學無法完全替代。

科學降低的是信仰的“必要性”。在科學無法解釋的領域,宗教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在社會秩序的建立中,宗教提供了道德規範;在社群的凝聚力中,宗教提供了共同的價值觀。這些功能,在現代社會依然重要,即使科學已經能夠解釋許多曾經被神祇解釋的現象。

我認為,人類與宗教的關係,是一種複雜的共生關係。宗教為人類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社會秩序,而人類則利用宗教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即使這種需求是建立在自我欺騙之上。

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浩瀚和自身的渺小。它也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的信仰,往往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礎之上。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完全拋棄信仰。信仰,即使是基於便利、習慣和自身利益的信仰,也能夠給予我們力量和希望。

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批判性思維,不斷地挑戰自己的信念,並在理性與信仰之間尋找平衡。

推薦書籍: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多重宇宙、平行世界是可能的嗎?》
《上帝錯覺》

你的大腦比你早0.5秒決定要讀完這篇文——但請假裝這是你的自由意志

再讀姜峰楠『天註定』還是能震撼心靈。
這篇應該是從1983年Benjamin Libet的實驗發展出來的作品。
實驗中發現『你』從來不是決策的第一作者,
只是負責事後編劇的旁白。
早在『自認決定』前0.5秒,
大腦的準備電位早已啟動。

▌ 如果自由意志是幻覺,為何人類需要這層謊言?

人類文明必須仰賴自欺。
相信「我能改變」的原始人,才會在乾旱季挖掘新水源。
認定自己無力改變未來的人可能會選擇「躺平」,
這樣一來族群也沒辦法發展和延續。

▌ 自欺與自由

願意欺騙自己才能提高生存率,
這麼說來,說謊才是人類的原罪?
也有實驗發現,憂鬱症患者喪失了自我欺騙的能力,
所以患者只是認識了世界的本質?
而所謂的自由,
或許僅存在於「認真扮演自主者」的荒謬中。

▌擁抱宿命論的人,往往進行最激烈的反抗

尼采提出「命運之愛」,
但疾呼超人需粉碎舊價值石板。
卡謬認為「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
卻在二戰時主編戰鬥報。
斯賓諾莎的「一切事件皆由神性必然性決定」,
又說「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
當我們徹底承認命運的不可違抗性,
仍執意揮出反抗的拳頭,
不覺得這樣很浪漫嗎?

▌結語

宿命論和自由意志應該可以繼續討論個100年?
姜峰楠的第二本小說集『呼吸』在這個議題有很棒的描寫,
科普方面則可以閱讀葛詹尼加的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前陣子介紹的「命定」也值得一看。

我本來只想寫個短篇小說感想,
結果花了三個小時才完成這篇,
這也是命運的必然嗎?

大腦自帶「相信」外掛?讀《我們為何相信》破解信念的魔幻與科學

從鬼魂、神靈到宇宙大爆炸,一場關於我們為何如此輕易「上當」與「開悟」的驚奇旅程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剛想到一個朋友,他就傳Line來;才洗完車,老天爺就給你一場大雨;今天感覺股神附體All-in滿倉,明天直接跌穿你的信仰? 別懷疑,這不是巧合,也不是水逆,而是我們大腦的「標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