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與名。
誰知道,幾個小時後再打開 Threads,APP 通知的紅點像心電圖一樣狂跳。我當場上演了一齣「垂死病中驚坐起,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戲碼。一篇原本預計只有我媽會按讚的貼文,竟然像粒子對撞機裡的質子一樣,炸了。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實是我正在讀的章節,它在討論那把我們人人都愛的「奧坎剃刀」。
啊,奧坎剃刀,思想界的瑞士軍刀,現代人的認知清理大師。
在這個資訊比太平洋還深、注意力比金魚還短的時代,誰不愛它?面對排山倒海的報告、永無止境的新聞、朋友傳來長達三分鐘的貓咪影片(三分鐘很長啊,有問題嗎?),奧坎這把刀簡直是救世主。一刀砍下去,「如無必要,勿增實體」,複雜問題簡化處理,認知成本瞬間省下99%,爽感堪比炎夏灌下第一口透心涼的可樂。
我們太習慣用這把刀了。工作用它,生活用它,連理解宇宙都想用它。「所以希格斯玻色子到底是什麼?三十秒講完!」,這不就是把奧坎剃刀架在科學家脖子上的完美示範嗎?
但問題來了,當你手上只有一把西瓜刀時,你看什麼都像待砍的西瓜。
我那篇爆文的留言區,就是一座完美的生態觀察園。有人拿著剃刀砍向希格斯,覺得他不願解釋是作者程度太差;有人拿著剃刀砍向我,說我截頭去尾誤導大眾。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對「一刀切」的深度依賴。
有趣的是,我這篇討論「簡化」的貼文之所以會爆,恰恰是因為我用了簡化的「迷因公式」:權威遭遇困境 vs 鄉民的吐槽。這真是宇宙級的諷刺,我彷彿看到奧坎在嘲笑,說:「你看,老弟,還是我的刀好用吧?」
所以,我們該丟掉這把刀嗎?當然不。它依然是我們在資訊洪流中求生的必備工具。
但這次意外的爆文再次提醒了我:工具箱裡不能只有一把刀。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細細梳理脈絡的「思想鑷子」,是耐心探究紋理的「考古毛刷」。知道何時該揮刀快斬,何時該放下武器、泡杯咖啡,花上不止三十秒的時間去真正理解一件事,這或許才是我們在這個「懶人包」橫行的世界裡,最需要修煉的智慧。
至於我?我還在想,下一篇貼文,到底該用剃刀,還是用鑷子呢?
算了,先吃完早餐再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