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終於啃完了。而我的感想是:幹,這作者是對的。 我們這一代,可能都被賈伯斯這類成功學大師給騙了。
賈伯斯們的「何不食肉糜」
賈伯斯,這位史上最成功、同時也是史上最要求員工燃燒生命的老闆之一,站在史丹佛的講台上,對著台下背著學貸的新鮮人說:「追隨你的心,錢就會隨之而來,別管就業保障和優渥薪水了。」
這種話,大概就跟晉惠帝說「何不食肉糜」一樣真誠。 一個從車庫創業、背後有金主人脈、失敗了也能回家吃老本的天才,當然可以談夢想。但對那些一個月沒收入,下個月房租和學貸就會壓死他的普通人來說,這不是鼓勵,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風涼話。
你的熱情,很可能只是你的「階級」
我們總被灌輸:熱情是獨一無二、發自內心的神聖呼喚。不追隨它,你就是個向現實低頭、背叛自己的懦夫。
但這本書狠狠打臉:放屁。你會對什麼有熱情,根本是一場大型社會建構的結果。
一個從小跟著爸媽聽音樂會、逛美術館的孩子,當然比較容易對藝術「產生熱情」。
一個從小得幫忙顧弟妹、做家庭代工的孩子,你覺得他對「數字」的熱情是來自靈魂的呼喚,還是來自對家庭責任的深刻體認?
所謂「追隨內心」, 意味著 「無意識的複製你所在的階級給你的選項」。勞工階層的孩子很難對「藝術史」有熱情,不是因為沒天分,而是他媽的他連藝術史是什麼都沒聽過啊!這就像問一個沒吃過松露的人為什麼對松露沒熱情一樣荒謬。
「追求熱情」是專屬於有錢人的極限運動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於它血淋淋地拆穿了「追求熱情」這件事背後所需的鈔能力。
富二代追求熱情:失敗了?沒關係,回家爸爸給你錢開公司,媽媽介紹人脈給你,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我們下次再試。最後就算夢想破滅,靠著家世背景,還是能輕鬆找到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備胎工作」。
窮二代追求熱情:失敗了?恭喜你,你身後是數十萬的學貸、等你付房租的房東、和可能需要你支援的家庭。一次失敗,直接打入「低度就業」的深淵,從此與夢想說掰掰。
社會卻用同一套「熱情至上」的標準來評判所有人,這根本不是勵志,這是一場讓窮人自動出局的騙局。
「談錢傷感情?」,不談錢才傷你的人生
我最愛本書打臉的一點,就是它戳破了那些成功人士的虛偽。
「錢不重要」這種話,只有從來不缺錢的人才有資格說。 這就像一個從來不缺氧的人跟你說「氧氣不重要,自由呼吸才重要」,你只會想巴他的頭。
更可惡的是,這群人還建立了道德高塔。書中的大學生們,將那些選擇「錢多、穩定」工作的同學,視為「膚淺」、「貪婪」、「背叛自己」的俗人。
媽的咧,選擇不讓自己的人生被債務壓垮,到底哪裡錯了? 這種「精神貴族」式的傲慢,才是真正阻礙階級流動的元兇。它讓努力向上爬的窮人,在經濟壓力之外,還得多背一層「道德瑕疵」的罪惡感。
老闆們笑而不語的秘密
為什麼企業和老闆這麼愛鼓吹「熱情」?書裡的實驗給出了完美答案:因為 「有熱情的員工」是CP值最高的奴隸...喔不,是夥伴。
研究顯示,老闆們真心認為:
- 有熱情的員工會更努力(但不用加薪)
- 有熱情的員工會做更多屎缺(但不會抱怨)
- 有熱情的員工會自我PUA(把過勞當成修煉)
一句「這是你熱愛的事耶!」,就能合理化一切低薪、加班、過勞的剝削行為。員工的熱情,最終都成了老闆報表上最漂亮的免費紅利。
我們以為用熱情對抗資本主義,結果反而成了最稱職、最自我驅動的電池。資本家們大概在背後笑到並軌。
結論:我們還該有熱情嗎?
這本書不是要我們變成毫無夢想、只向錢看的行屍走肉。它只是逼我們帶腦子去思考「熱情」這件事。
它是一份提醒:
- 對個人: 在追夢之前,先摸摸自己的口袋,評估一下你的「試錯成本」。追求熱情可以,但別做一個不考慮停損的賭徒。選擇穩定與高薪,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智慧。
- 對社會: 別再他媽的用「你不努力」來掩蓋結構性的不平等。與其叫窮人別看錢,不如想想怎麼建構一個更好的社會安全網,讓所有人都能擁有「安全失敗」的權利之後,再來談要不要追夢。
這本書很難讀,翻譯很爛,但它給出的視角真實且價值連城。它幫我們拆解了那些聽起來熱血沸騰的毒雞湯,讓我們能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更清醒、更狡猾、更優先保護好自己的活下去。
真正的成熟,就是學會在「理想」和「麵包」之間,找到一個讓自己不會餓死的平衡點,而不是被一句漂亮的 slogan 騙去跳火坑。
《到Threads跟著妖孽一起晨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