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魂、神靈到宇宙大爆炸,一場關於我們為何如此輕易「上當」與「開悟」的驚奇旅程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剛想到一個朋友,他就傳Line來;才洗完車,老天爺就給你一場大雨;今天感覺股神附體All-in滿倉,明天直接跌穿你的信仰?
別懷疑,這不是巧合,也不是水逆,而是我們大腦的「標準作業程序」在搞鬼!它是一台超強的「模式偵測機」,但很可惜,原廠出貨時忘了裝「詐騙濾波器」。
麥可·謝爾默的《我們為何相信》就像一本大腦的「使用者手冊」,狠狠拆穿我們為何天生就容易被騙:從鬼怪、陰謀論到上帝,我們什麼都能信。但老實說,這本書最讓我熱血沸騰的,不是我們多會上當,而是人類如何從這種「先天劣勢」中華麗突圍,一步步畫出世界與宇宙的真實地圖。那種感覺,簡直像跟著哥倫布和伽利略一起冒險,獎品是整個宇宙的真相!
▋ 信念三大引擎:你的大腦自帶「騙你」功能
這本書精準點出我們腦內的三大「相信」引擎:
模式性 (Patternicity):天生「看什麼都有鬼」
演化告訴大腦: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個。把風吹草動當成老虎(誤報),你還能活命;把老虎當成風吹草動(漏報),遊戲就直接結束。這種「被害妄想」模式,連鴿子都能變得迷信(對,科學家就是用鴿子做實驗),更別說從雲朵裡看出人臉了。主體性 (Agenticity):萬物皆可「鬧脾氣」
聽到樹枝「啪」一聲,你會直覺認為「有『人』在那」,而不是「樹枝自己斷了」。這種「編劇腦」讓我們快速猜測意圖,利於社交,但也容易讓人覺得「老天在針對我」(一洗車就下雨,歸剛欸!)、「電腦在鬧脾氣」,甚至相信宇宙有個造物主在寫計畫書。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信念的「防彈衣」
一旦相信了,你的大腦就會變成最鐵的粉絲後援會,拼命搜尋支持的訊息,無視所有打臉的證據。這簡直是所有政治、宗教、道德衝突的萬惡之源。
▋ 我最愛的篇章:從地圖邊緣到宇宙盡頭,人類的認知大冒險
讀完整本書,我徹底沈浸在第13章〈信念的地理學〉和第14章〈信念的宇宙學〉。這兩章根本是人類理性史的史詩級冒險!
在〈地理學〉裡,古地圖上未探索的區域畫滿了海怪、巨人國與黃金城,這就是「模式性」和「主體性」的集體創作能耐!我們用故事填滿無知。而哥倫布堅持自己到的是亞洲、德布羅斯幻想著「南方大地」,都展現了認知限制下的倔強。但最終,科學方法的出現(「理論和實驗不符,就是理論錯了!」)像發明了GPS,開始用實證數據一點點驅散迷霧。
而〈宇宙學〉簡直是高潮中的高潮!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再到宇宙大爆炸。我們發現,「眺望太空等於回顧過去」,能用望遠鏡看到宇宙嬰兒時期的照片,這根本是終極時光機啊!
最讓我起雞皮疙瘩的是,這些科學英雄也逃不過大腦的偏誤外掛。他們也會捍衛錯誤理論、吵得臉紅脖子粗。但科學最帥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自我打臉」機制。天文學家沙普利在收到哈伯的證據後宣布:「這封信摧毀了我的宇宙。」這種敢於接受證據、親手推翻自己世界觀的勇氣,才是人類最閃亮的特質。
▋ 所以,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擁抱「優雅的懷疑」
這本書不是在笑我們傻,而是在說:嘿,我們都有一顆會自動編故事的大腦,這很正常。
科學不是一組「正確答案」,而是一套「糾錯機制」。它的核心精神是「我可能是錯的」,是達爾文那種「強迫自己記錄反面證據」的硬漢紀律。
我們關不掉大腦的「相信」外掛,但可以學會識別它的提示音。下次當你無比確信某事時,問自己三件事:
- 我是先有證據,還是先有結論?
- 我有沒有主動尋找反對的證據?
- 這個信念給了我安慰,還是真相?
在「我想相信」的感性與「證據在哪」的理性之間,取得平衡。對未知保持好奇與謙卑,坦然地說「我不知道」、「讓我們拭目以待」,那才是真正的自信與智慧。
所以,下次洗完車就下雨時,與其怪罪老天爺,不如拍拍你那顆優秀的大腦說:「謝啦兄弟,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這次只是機率問題,我們放輕鬆就好!」
這趟從大腦神經元到宇宙邊界的信念冒險,你準備好上路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