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 星期三

當便利、習慣和利益取代了理性:宗教、科學與人類的自我欺騙


複習前陣子讀的《多重宇宙、平行世界是可能的嗎?》,裡面有兩句話再次引起我的注意,也勾起我對人類信仰的本質看法。它說:「人類的信仰是建立在便利、習慣和自身利益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性上」;以及「科學革命把神擠到邊緣——不是因為科學新發現降低了信仰的可信度,它們降低的是信仰的必要性。」

作為一名在軟體工程領域摸爬滾打超過十年的老兵,我深知理性、邏輯和證據的重要性。然而,觀察人類社會,我發現理性往往是個奢侈品,而便利、習慣和自身利益才是驅動行為的更強大力量。

想想看,宗教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提供了秩序、慰藉、社群歸屬感,甚至在資源匱乏的時代,提供了對未知的解釋和對死亡的慰藉。但這些,往往是建立在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和對自身局限性的無力感之上。

人類並非天生就追求真理,更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是一種能讓自己感到安心、能讓自己獲得利益的信念系統。這種信念系統,往往是代代相傳的,被刻在文化基因裡,即使在理性思辨的時代,也很難完全擺脫。

科學革命的到來,並非直接推翻了宗教的真理,而是提供了另一種解釋世界的途徑。它提供了可驗證、可重複的實驗結果,提供了對自然現象的精確描述。但它並沒有完全取代宗教,因為宗教提供的功能,科學無法完全替代。

科學降低的是信仰的“必要性”。在科學無法解釋的領域,宗教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在社會秩序的建立中,宗教提供了道德規範;在社群的凝聚力中,宗教提供了共同的價值觀。這些功能,在現代社會依然重要,即使科學已經能夠解釋許多曾經被神祇解釋的現象。

我認為,人類與宗教的關係,是一種複雜的共生關係。宗教為人類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社會秩序,而人類則利用宗教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即使這種需求是建立在自我欺騙之上。

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浩瀚和自身的渺小。它也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的信仰,往往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礎之上。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完全拋棄信仰。信仰,即使是基於便利、習慣和自身利益的信仰,也能夠給予我們力量和希望。

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批判性思維,不斷地挑戰自己的信念,並在理性與信仰之間尋找平衡。

推薦書籍: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多重宇宙、平行世界是可能的嗎?》
《上帝錯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什麼會在親密關係裡無償付出:演化裡的利他行為

最近爆發的眾量級CROWD事件,剛好和正在閱讀的《失控的演化群像》利他行為章節不謀而合。這本書深刻揭示了自然選擇的局限性,以及演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演化缺陷」。而這起事件,恰好將這些理論帶入了網路社會的現實場景。 原始部落的利他與社群壓力 在人類的早期歷史中,原始部落的生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