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大腦這樣「聽」

 


大腦這樣「聽」

結論先說:

如果不是對腦神經科學或聽覺相關研究特別有興趣的人,這本書建議跳過,硬核難啃,翻譯也不親民。不過內容扎實,如果能啃完可以獲得許多收穫。

整本書最重要的結論就是:把耳塞戴起來!

讀完會發現聲音對大腦的影響遠超過大眾的理解。大腦無時無刻都在監聽周圍的聲音,如果你曾經有過『突然變安靜了』的經驗,這就是大腦時常處在負擔狀態而不自知的情形。聽力受損也不是以往認為的只有耳朵問題,有時聽力檢測正常,也能聽到聲音,但是聽力相關的神經元已經受損,導致『聽到了卻聽不懂』的情況,這樣的情形年長者很容易出現;『我有聽到,不用那麼大聲』也是常常出現在生活中的對話。噪音會全面影響認知,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會出現問題,但是我們卻時常忽視這樣的情況。

『當我們看不清楚路牌時,我們知道該安排視力檢查了。相較之下,聽力的損失難以察覺得多,因為我們太容易怪罪聲音的來源不夠清楚。』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戴耳塞或隔音耳罩的時間增加了XD

書裡提供了以下幾種方式改善聽覺認知:學音樂、學雙語、運動。
運動好像很萬用,真的是建議大家要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

本文開始:

這一個多月都卡在這本書,閱讀的過程數度想要棄書,不是因為內容不佳,而是用語和翻譯都生澀不易讀。我自認對於腦神經科普書唸過不少本,常見的專有名詞多少都有印象,但是專門討論聽力的書似乎沒有,也許是這個原因,書裡的許多專有名詞生澀難懂,雖然有附上解釋,但並沒有改善多少閱讀體驗。

『如處理不同頻率音的音調拓撲排列會變得失序,導致可對頻率選擇性進行微調的抑制作用受阻』

這段話就是我對這本書內容的感想縮影,三不五時就出現堆疊專有名詞的句子。一般來說,特定領域讀得越多會越來越順暢,不過遇到最前端的研究依舊會有卡關的現象,畢竟最前端的研究可能會有新的發現和新定義的名詞,如果是簡潔好懂的新詞就能很快理解,但是生澀的專有名詞有時看完解釋還是沒辦法理解到底在說什麼。讀者們可以再看看上面那句話,就算我已經讀完整本書,看過好幾次相關名詞的解釋,依舊沒辦法在第一時間反應這句話的概念,這樣的句子在書裡不算少,所以讀來奇卡無比,數度想要棄書真的不是開玩笑。

這篇文章也是寫了又刪刪了又寫好幾次,寫到後來都覺得這本書是近期碰上的boss了。但是對於腦神經科學有興趣的本人來說,幸好有努力啃完。近代對大腦的研究不斷深入,我們也知道大腦透過各種不同的感官理解這個世界,只是現在的環境讓人以視覺為主,本書卻認為在進入現代化之前,聽覺可能是比視覺還重要的感官,因為聽覺相關的腦部活動遠遠多過以往的認知。只是進入現代化之後,各種人為噪音讓大腦改變模式,問題在於模式雖然改變,但是大腦對於聲音的監測並沒有因此稍歇,就像書裡說的,我們不想看的時候可以閉起眼睛,不想聽的時候卻沒辦法關上耳朵,即使是睡眠期間,大腦依舊在偵測環境裡的聲響;這裡岔題說一下,市面上有許多白噪音儀器號稱可以幫助睡眠,但是作者的研究認為這樣的機器對聽覺系統是不利影響,所以不建議使用(前幾年曾經想買,幸好有忍住)。因為聽覺隨時都處於開啟的狀態,所以現代的人為噪音對於大腦的負面影響幾乎是24小時的,作者在書的最後建議大家可以挑選適合的耳塞,適當的隔絕這些無時無刻都存在的噪音。

作者認為大多數人都忽視了噪音的危害,我們從呱呱落地後就透過各種感官來理解世界,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中發展了各種模式協助意識的建立。而現代噪音導致大多數的新世代失去祖先們賴以養成意識的自然環境,對於自然來說,聲音只是空氣的波動,而生物將某些聲音模式賦予意義,這也是我們能在吵雜的宴會中聽到別人談論自己名字的原因。但是人為噪音正在剝奪這些能力,當聲音意識被噪音干擾弱化以後,大腦辨識這些有意義聲響的能力也弱化甚至消失,當為數眾多的人無法理解聲音時,溝通就出現問題,也會出現認知障礙,許多衝突也就這樣產生,讀到這些相關研究的時候我不自覺就連結到『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一書,許多進入感化院的青少年就有各種各樣的認知障礙。如果觀察周遭,也許你會發現許多難以溝通的親人好友也有程度不等的聽力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增加戴耳塞的時間,希望能盡可能減少環境噪音對大腦的危害。

除了戴耳塞,作者也提供了幾個研究中發現能增進聲音意識的方法,首先就是學習音樂,不是玩票性質,而是認真投入學習至少兩年,這兩年的投資效果可以持續一輩子,非常划算。除了樂器以外,唱歌也行,聲帶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樂器,要特別提到的是『只有欣賞是沒有效果的』,一定要參與,以前的人會有各種載歌載舞的聚會可能也是因為對大腦有益,書中還強調,當音樂變成背景時,那就是噪音。再來就是運動,運動可以降低腦內的噪訊,讓我們更能在吵雜的環境中分辨有意義的聲音。雙語也能有效增進聲音意識的發展,認真學習外語除了方便旅遊和閱讀,對大腦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透過科技產品也是個好方法,除了傳統耳塞,還有各種特殊功能的科技耳塞,降噪耳機也是個選擇,如果有需要也能考慮助聽器,似乎有些功能強大的助聽器可以降低噪音但保留有意義的聲音,有助於降低大腦的負擔,畢竟不用從各種噪音裡面去分析哪些是有意義的聲音。

其實看了這麼多人體相關的科普書籍,想要健康的要素好像一直都是那幾個,多樣化的天然飲食,規律的運動,高品質的睡眠,感覺像是老生常談,不過會變成老生常談也是因為經過時間的淬煉,人體的改變跟不上科技的變化是眾所皆知的事情,所以這些說到爛的規則其實也是某種程度的真理,想健康還是乖乖照著做吧。先寫到這裡,我要繼續把x5a戴起來了(純分享,無業配XD)。

#大腦這樣聽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食慾科學的秘密,蛋白質知道



結論先說:

有在關注營養和健康資訊的這本買下去就對了。讀這本書務必撐過前面幾章的學者碎碎念,如果是相關領域人士可能會看得津津有味,業外人士如我就覺得細節有點太多,不過在沙漠裡面追蝗蟲這段還是蠻有趣的。等內容到了現代的飲食環境和食品工業,風格急轉直下,彷彿要發洩數十年研究的怨氣般,作者批哩啪拉的把一些食品巨頭狠狠酸了一頓,讀來暢快淋漓,完全是另外一本書的感覺。平常有在關心營養報導的人應該會覺得老調重彈,畢竟整本書是把數十年來的研究從頭到尾整理了一遍,相關研究論文早就發在專業期刊上了,所以會覺得看過也無可厚非。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許多營養觀念都是作者一路以來的研究成果,絕對值得一個respect。整本書的精華大概可以整理成以下的重點:

蛋白質比例高的飲食可以減肥。
全穀碳水比例高的飲食可以長壽。
只吃天然食物的話,食慾會告訴你應該吃什麼。

別吃超級加工食品、別吃超級加工食品、別吃超級加工食品。
纖維、纖維、纖維,健康飲食的超級好幫手。

本文開始:

本書一開始讓我印象深刻的段落大概就是『缺乏蛋白質會讓螽斯變喪屍』。這個實驗揭露了蝗害發生的原因:蝗蟲為了補充缺乏的蛋白質會就近補食同類,儘管牠們原本是吃草的;為了不被同類捕食,蝗蟲會不斷往前奔跑。當環境導致蝗蟲的蛋白質不足時,蝗害就會發生。研究人員為了了解自然界的蝗蟲和實驗室的蝗蟲是否有行為差異,還在沙漠裡面追蹤特定的蝗蟲,光看描述並想像過程的煎熬和辛苦就覺得超級佩服。針對食慾相關的研究也就此展開,從昆蟲到哺乳類到人類。除了少數掠食者外,大部分生物的主要食慾都被蛋白質攝取量控制。

研究發現,跟食慾相關的營養素有五大類:澱粉,蛋白質,脂肪,鈣,鈉。任何一種缺乏時都會引起想進食的慾望,其中蛋白質是最關鍵的。當蛋白質沒有達到攝取目標的時候,即使其他營養素已經超過需求,我們還是會想繼續吃東西。相反的,當蛋白質達標時,其他營養素產生的食慾就沒那麼強大,作者稱之為蛋白質槓桿。而現在的問題是:食品工業把蛋白質的含量大幅降低,甚至透過添加物讓身體以為垃圾食物裡面有蛋白質。自然界中,旨味(鮮味,umami)普遍存在蛋白質食物中,現在食品廠商會把它加到沒有蛋白質的加工食品裡引起大眾的食慾,問題是吃再多也滿足不了蛋白質需求,消費者因此吃過多造成肥胖並且引發各種相關疾病,而食品工業發大財。

食品工業在加工過程中也把自然界控制食慾的主要成分處理掉:纖維。纖維能夠抑制食慾、阻止飲食過度,並且餵養腸道微生物群系。還能讓蛋白質比例降低卻不會增加熱量攝取,這樣一來,即使多吃也只會攝取到更多微量營養素而不是過多的熱量。超級加工食品基本上是不含纖維的,因為纖維會讓東西變得不吸引人,成本還上升,所以想多攝取一點纖維就只能盡量從原型食物裡面攝取。

最後幾章基本上就是細數全球九大食品商有多惡劣,如何借鏡菸商進行各種反科學和資訊操作,再配合越來越精準的洗腦工程和政治遊說讓大家變得越來越不健康。在美國,因為食品商的遊說活動讓披薩變成蔬菜,根據食品商的標準和法律,多吃蔬菜和多吃披薩是同義的,下次再有人說披薩不健康就告訴他你在吃蔬菜啦.....XD

這本書的含金量很高,有許多內容值得一讀再讀,甚至背起來,一篇文章很難說得完整,真的很建議大家自己看,有機會我再根據不同面向多寫幾篇。

p.s. 書裡介紹了『販賣懷疑的人』,Google以後發現台灣絕版,也沒有電子書,看來要跑二手書店或圖書館了QQ

#食慾科學的秘密
#蛋白質知道
#販賣懷疑的人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我的性格,我決定



結論先說:

一本略嫌後悔的衝動購物雞湯書。讀了預覽內容後,以為能學到關於性格和打臉各種性向測驗的相關研究,結果卻不如預期(特價99也推了一把)。幸好內容讀來還是蠻燃的,需要自我激勵一下的話不失為選擇之一。整本書的主題跟書名緊密關聯,所以認同書名的話大概就不太需要這本書了,除非想在這方面再增強。另外推薦給整天想『做自己』的人,書裡會大大的打臉這類思想,畢竟性格如果是自己決定的,那『做自己』這種生活態度往往就是不負責任的換句話說而已。

本文開始:

雖然開頭的結論不是很正向,不過作者還是在書裡援引了不少理論和實驗。一開始是『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BTI)的相關歷史吸引我,這一套在企業界被廣泛使用的性向測驗一開始是由一位家庭主婦和她的女兒整理出來的,完全沒有科學根據。所以作者對這個測驗下了這麼一段評語

『邁爾斯-布里格斯測驗真正讓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我們自身的性格,而是行銷的魔力。這才是邁爾斯-布里格斯測驗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關於性向測驗幾乎都是這種模式,比的大概就是哪個性向測驗的行銷功力比較高超,說到底就跟各種星象、命理一樣。偏偏在這個社群網路發達的時代,一堆莫名其妙的測驗會送到你的手機或電腦畫面上,很多人填完以後直接把結果當成標籤貼在自己身上(通常個資也順便賣了),等需要的時候還能拿這些標籤來說嘴,例如『我就是XX型的人,所以這樣是很正常的』。

作者認為有一些錯誤的思想導致情況越來越嚴重,就是『本性是早就決定的』『本性不會改變』。這樣的想法延伸成找工作要找到適合本性的,找伴侶要找到適合本性的....等等不勝枚舉。如果有個工作做起來不快樂肯定是因為我的本性不適合這個工作,如果我的另一半很難相處肯定是因為另一半不適合我...。總之,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本性不適合,那自己就沒責任了,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出本性,所以各種沒有科學基礎的莫名其妙測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似乎多做幾個就能找到自我似的。

問題是『自我』真的存在嗎?『自我』真的是不可變的嗎?這個其實很容易證明,如果你已經成年了,回頭去想想國高中時的自己,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想把自己蕊系....。

『做自己就是把屎拉在褲子上』by 忘記在哪裡看到的

畢竟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的那個自己就是這麼幹的。這些例子很輕易的說明自我是流動的,隨時都在改變,所以強調要做自己的人到底是要做昨天的自己還是今天的自己還是明天的自己?
作者認為我們要先決定自己的未來形象,然後再去挑選適合未來形象的標籤,並且努力去符合它們。所以每個人現在的性格都是自己決定的,用性向測驗的結果來當各種擋箭牌只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而已。

性格並非永恆不變,而是你的選擇!所以不是找讓自己有熱情的工作,而是找願意讓自己變成職人的工作,這樣自然會有熱情。找伴侶也不是找完美伴侶,因為性格會改變,現在看似完美的另一半可能在幾年後性格就不一樣了。應該要找的是有共同理想和目標的人,兩人願意為了這個目標合作,一起透過這段關係變成全新的人。

整本書的核心很明確,都是圍繞在『性格是自己選擇的』,無論是現在過去還是未來。無論你是否滿意現在的自己都沒關係,因為你可以決定未來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如何?是一本很燃的雞湯書吧!

最後提供一個比較有科學根據的測驗,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剛看到big5還以為是中文編碼,職業病),雖然是有相關研究當基礎,不過意義不大就是了,畢竟人性太複雜,要用一個簡化的測驗和表格就全部包含實在不容易啊。

2023年9月1日 星期五

身體-給擁有者的說明書



結論先說:

比爾布萊森是我很喜歡的作者,以下文字難免有點濾鏡,人性嘛,雖然我覺得自己已經很客觀中立了。

『身體』一書內容頗多,從裡面說到外面,有形說到無形。對於人體有興趣的人可以當入門書。但也因為範圍太過廣泛,大部分章節都不算深入(不過引用的研究頗多,還是比口水書好很多)。我自己覺得最大的價值應該在人體研究的各種歷史,作者是擅長講故事的人,所以把這些光怪陸離的歷史用順暢的編排和文字寫出來,算是輕鬆好讀沒負擔。不過,如果已經讀過其他更深入研究的人可能很難獲得更多的成長。
私心推薦作者的旅遊文學,20幾年前的俏鬍子逛世界系列很適合入手,可惜絕版了,也沒有電子書,大學時期在圖書館看得不亦樂乎呢(老人家緬懷過往的毛病)。

本文開始:

這本書範圍太廣,有點難以下筆,有興趣可以先到各大圖書平台看看目錄,這樣就能知道這本書大概的架構。我比較想寫點有趣的地方。先來說點讓人印象深刻的味覺受器,我們直覺會認為味覺是由舌頭感知,所以味覺受器應該就在舌頭上。其實身體有許多地方都有味覺受器,包含心臟、肺臟、胃、腸甚至睪丸。幸好我們沒辦法嚐到這些地方的味道(應該沒人想知道自己大腸內部或睪丸的味道吧),這些地方的味覺受器雖然也會將味道傳給大腦,但是路徑和舌頭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吃了一口大腸包小腸以後,舌頭告訴大腦,大腦解釋成這是好吃的東西,過了一段時間,這些食物經過胃再到大腸,應該沒有人想知道大腸包小腸這時侯的味道吧?那這些臟器為什麼要有味覺受器呢?推論是透過味覺受器可以知道有沒有吃到不該吃的東西或者食物是否腐敗壞掉,只不過意識層面不需要理解,所以大腦不會通知意識。如果食物真的出問題,大腦就可以透過味覺受器知道,我們就會有噁心想吐以及拉肚子的感覺。真是幸好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些,否則每次拉肚子之前就先知道等一下要拉的東西是什麼味道可真是令人無法想像。
從這個例子其實可以帶出一個很哲學的探討,就是我們意識到的世界其實都是大腦解釋後的結果,例如大腦覺得你應該要知道吃了什麼,但是不需要知道肚子裡食物的狀況。不論是味覺還是視覺嗅覺,都是大腦已經自動處理解釋完後才給意識的結果,所以每個人認知到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大腦解釋後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不過我們稍微提一下就好,不然就要轉向研究康德的眼鏡了。

除了有趣的部分,還有一些澄清都市傳說的內容。例如味精扛了數十年的黑鍋,而出處只是一篇沒有科學根據的社論。大腦的使用率只有10%?其實大部分時候大腦都是很有效率的全速運轉,連睡覺也不例外。每天八大杯水?也是個沒有根據的傳說,不過大量流汗後補充的水分往往不足,所以要時不時補充一下水分,但是要小心,喝太多也是會水中毒的。美國最普及的蔬菜是馬鈴薯,通常被做成薯條。目前所有人類體內的粒腺體都來自二十萬年前的非洲某位女性。辣味是透過傷害接受器感知,所以吃辣的時候以為舌頭燒起來是正常的。
諸如此類的資料在書中不勝枚舉,讀起來其實是很有趣的。如果不常閱讀醫學或健康相關書籍,這本書應該算是內容很豐富的科普書,很建議對人體或健康有興趣的人可以唸一下,如果對某個章節特別有興趣再找相關的書籍深入研究。妖孽說書之前介紹過的『人類這個不良品』和『大腦不邏輯』都很建議列入同一個主題的書單。讀完這些科普書如果還不過癮,轉向哲學也是很不錯的。

#身體_給擁有者的說明書
#大腦不邏輯
#人類這個不良品

《我的奧坎剃刀砍到大動脈了:一篇 Threads 貼文引發的血案與反思》

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