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食慾科學的秘密,蛋白質知道



結論先說:

有在關注營養和健康資訊的這本買下去就對了。讀這本書務必撐過前面幾章的學者碎碎念,如果是相關領域人士可能會看得津津有味,業外人士如我就覺得細節有點太多,不過在沙漠裡面追蝗蟲這段還是蠻有趣的。等內容到了現代的飲食環境和食品工業,風格急轉直下,彷彿要發洩數十年研究的怨氣般,作者批哩啪拉的把一些食品巨頭狠狠酸了一頓,讀來暢快淋漓,完全是另外一本書的感覺。平常有在關心營養報導的人應該會覺得老調重彈,畢竟整本書是把數十年來的研究從頭到尾整理了一遍,相關研究論文早就發在專業期刊上了,所以會覺得看過也無可厚非。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許多營養觀念都是作者一路以來的研究成果,絕對值得一個respect。整本書的精華大概可以整理成以下的重點:

蛋白質比例高的飲食可以減肥。
全穀碳水比例高的飲食可以長壽。
只吃天然食物的話,食慾會告訴你應該吃什麼。

別吃超級加工食品、別吃超級加工食品、別吃超級加工食品。
纖維、纖維、纖維,健康飲食的超級好幫手。

本文開始:

本書一開始讓我印象深刻的段落大概就是『缺乏蛋白質會讓螽斯變喪屍』。這個實驗揭露了蝗害發生的原因:蝗蟲為了補充缺乏的蛋白質會就近補食同類,儘管牠們原本是吃草的;為了不被同類捕食,蝗蟲會不斷往前奔跑。當環境導致蝗蟲的蛋白質不足時,蝗害就會發生。研究人員為了了解自然界的蝗蟲和實驗室的蝗蟲是否有行為差異,還在沙漠裡面追蹤特定的蝗蟲,光看描述並想像過程的煎熬和辛苦就覺得超級佩服。針對食慾相關的研究也就此展開,從昆蟲到哺乳類到人類。除了少數掠食者外,大部分生物的主要食慾都被蛋白質攝取量控制。

研究發現,跟食慾相關的營養素有五大類:澱粉,蛋白質,脂肪,鈣,鈉。任何一種缺乏時都會引起想進食的慾望,其中蛋白質是最關鍵的。當蛋白質沒有達到攝取目標的時候,即使其他營養素已經超過需求,我們還是會想繼續吃東西。相反的,當蛋白質達標時,其他營養素產生的食慾就沒那麼強大,作者稱之為蛋白質槓桿。而現在的問題是:食品工業把蛋白質的含量大幅降低,甚至透過添加物讓身體以為垃圾食物裡面有蛋白質。自然界中,旨味(鮮味,umami)普遍存在蛋白質食物中,現在食品廠商會把它加到沒有蛋白質的加工食品裡引起大眾的食慾,問題是吃再多也滿足不了蛋白質需求,消費者因此吃過多造成肥胖並且引發各種相關疾病,而食品工業發大財。

食品工業在加工過程中也把自然界控制食慾的主要成分處理掉:纖維。纖維能夠抑制食慾、阻止飲食過度,並且餵養腸道微生物群系。還能讓蛋白質比例降低卻不會增加熱量攝取,這樣一來,即使多吃也只會攝取到更多微量營養素而不是過多的熱量。超級加工食品基本上是不含纖維的,因為纖維會讓東西變得不吸引人,成本還上升,所以想多攝取一點纖維就只能盡量從原型食物裡面攝取。

最後幾章基本上就是細數全球九大食品商有多惡劣,如何借鏡菸商進行各種反科學和資訊操作,再配合越來越精準的洗腦工程和政治遊說讓大家變得越來越不健康。在美國,因為食品商的遊說活動讓披薩變成蔬菜,根據食品商的標準和法律,多吃蔬菜和多吃披薩是同義的,下次再有人說披薩不健康就告訴他你在吃蔬菜啦.....XD

這本書的含金量很高,有許多內容值得一讀再讀,甚至背起來,一篇文章很難說得完整,真的很建議大家自己看,有機會我再根據不同面向多寫幾篇。

p.s. 書裡介紹了『販賣懷疑的人』,Google以後發現台灣絕版,也沒有電子書,看來要跑二手書店或圖書館了QQ

#食慾科學的秘密
#蛋白質知道
#販賣懷疑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什麼會在親密關係裡無償付出:演化裡的利他行為

最近爆發的眾量級CROWD事件,剛好和正在閱讀的《失控的演化群像》利他行為章節不謀而合。這本書深刻揭示了自然選擇的局限性,以及演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演化缺陷」。而這起事件,恰好將這些理論帶入了網路社會的現實場景。 原始部落的利他與社群壓力 在人類的早期歷史中,原始部落的生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