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妖孽的AI求生指南:成為不被取代的人


不知道是最近研究AI的關係還是AI滲透率提高,在社群上看到的相關文章比例大幅增加,不乏有擔心自己未來會被取代的人。我覺得大家有點擔心過頭了,其實要在AI時代生存下去是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換個角度觀察和思考就能得到正確答案,以下提供幾個方向給有需要的人參考:

便宜治百病:自降薪水提高競爭力

自從Deepseek橫空出世打壞CloseAI的盤錢大計後,各家供應商相繼推出新服務或乾脆降價搶市。儘管如此,企業真的要導入人工智慧處理流程也是得花費不少代價。既然如此,只要我們比它們便宜就好了。例如上班族,除了份內工作也幫忙老闆掃家裡,最好順便接送老闆的小孩,什麼?已經在做了?那你還擔心什麼?CP值這麼高,贏定了好嗎。

擁有「特殊」的一技之長

承上點,既然人工智慧很貴,當然要讓它去做一些高價值的工作。反過來想,低價值甚至無價值的工作就不會被AI染指。下次老闆叫你手沖咖啡的時候,試著用黃金比例的曲線繞圈圈。打掃的時候把灰塵掃成碎形,接送小孩的時候口背圓周率。擁有這些技能(應該)就不會被取代了。

高薪又不被取代的工作

我知道有人立志領高薪,畢竟能當神仙誰要當鹹魚?這裡就破盤提供不傳之秘。曾經有一則寓言是這麼說的:「有一對食人族潛伏在某公司數月都沒被發現,直到他們吃掉了一個清潔工。被踢出公司後其中一個食人族怒斥另一人:『早說別吃有在做事的人!之前吃了好幾個主管都沒事!』」AI不會取代無用之人,就寫到這,懂的就懂,有緣者得。

終極絕招:成為人上人

我們回頭看看歷史,不論是工業革命或電腦革命,總有那麼一群人永遠不會被取代。對,就是出身即在社會頂層的人。電腦發展了數十年,一堆老闆還是不會用電腦。工業革命上百年,大老闆也不見得懂生產線。當初手機剛發跡,他們也只會玩貪食蛇。這些人有極高比例是出生就決定當人上人了,所以事實很明顯,真正的絕招就是抽卡!沒抽到好卡的還是參考上面三招吧。

結論:

時代的巨輪不是小蝦米能阻擋或逆轉的。如果AI發展真的擋不住,想太多也只是瞎操心,該幹啥幹啥去,天塌下來有高個子撐著。閒暇時間多讀點書,也許能意外找到一些生存之道。這裡推薦「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裡的「如何讓自己悲慘」就是典型的反向思考。我要繼續去研究用 Excel畫圖了,希望AI不會染指這份工作。也歡迎大家留言提供『絕不會被AI取代的無用技能』。

以上文章95%由妖孽產出
標題50%由AI產出
圖片90%由AI產出(兩支鏟子代表多工啦)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上帝真實存在!而且祂是一隻貓!AI 幻覺其實很好用》

為何 AI 會把貓當上帝?

身為貓派的妖孽,對於 AI 說出上帝是一隻貓其實是可以接受的。猶記得 ChatGPT 剛推出時因為對話情況讓我覺得很差,所以就這樣放著兩年沒有用。現在幻覺依舊,但就像愛講話的小孩一樣,隨著時間過去,編故事的品質也上升了不少。而且網路貓派勢力壯大,AI 又是網路教出來的,老師偷渡自己的信仰洗腦小孩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AI 幻覺就是它的運作方式

AI 曾把太陽系外行星照片歸功給錯誤的望遠鏡,還幫律師編造虛構判例害人吃上官司。OpenAI 大神Andrej Karpathy 也比喻:「AI 的本質就是在作夢!」其實 AI 的運作比一般人所知道的還要數學,不信你去讀那一大堆的論文,一大堆的機率、加權.....,最後就出現了幻覺。說來也蠻有趣的,這麼數學的東西最後竟然會出現幻覺,但是理解之後也不意外,AI 給的是「最有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最正確的答案」。回頭看看人類哲學的歷史,認知邊界之外的領域,哲學家也常常用幻覺的方式在討論啊。

免費治百病,幻覺其實很好用

現在有很多低成本的方式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運行 AI,但是也能看到很多人說參數過低的 AI 其實不好用。根據不同使用情境,小模型也能發揮不錯的效果。一般來說,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的是正確答案,例如數學解答、程式碼能不能運作、科學議題等等,確實不建議小模型(大模型也常力有未逮),但是不需要正確答案的問題就無關大小模型了。先想想一個情境,當大家聚在一起開會,主持人說了「大家有沒有什麼想法」的時候一片安靜,除了尷尬還沒效率。但是你可以問 AI「關於XX,你有沒有什麼想法」,AI 絕對不會假裝喝水、低頭或者用眼角餘光瞄同事,一定會給你一些答案。很多時候最困難的就是從 0 到 1,AI 幫我們度過這段不是很讚嗎(光是能避免無聲的尷尬就值了)。

免費模型推薦

最後推薦幾個妖孽最常用的模型:

1. deepseek-r1-abliterated:越獄版 deepseek,妖孽最常用的模型,中文應對最適當

2. llama-3.2ft_flux-prompting:幫忙生提示詞的模型,可惜他不懂中文

3. llama, qwen:湊聊天人數的時候用,常常看到奇怪的回應

hugging face 上面還有數不盡的模型,我試過幾個掛 coder 關鍵字的模型都不甚滿意。如前所述,這類工作還是大模型比較可靠一點。至於要挑哪個參數就看顯卡的 Vram,模型容量不要超過 Vram 都有不錯的速度。超過的話會變很慢,不過系統記憶體只要夠還是能運作,就是要等很久。

喜歡這類文章的話幫我點個反應,有問題也歡迎提問。

本篇文章 25% 參考 AI 資料,圖片 90% 由 AI 生成,這次題目 100% 是我自己想的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AI霸主 - OpenAI、DeepMind與科技巨頭顛覆世界的競賽



結論先說:

內容是在描寫 OpenAI 和 DeepMind 兩位創辦人的故事,有點類自傳的寫法。作者描寫的功力不錯,讀起來還算輕鬆自在,可以讓讀者大概了解這兩位創辦人的故事,不過並不是太深入就是了。如果你想讀 AI 的應用或深層技術,這本可以直接 PASS。作者也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政治正確觀點(我還蠻認同的),所以不喜歡這個議題的也可以稍微考慮一下。

本文開始:

農曆年的深度求索 deepseek-r1 大模型震撼了 AI 界,也讓輝達(NVDA)的股票一天下殺了17%。chatGPT 剛出現的時候我玩了一下就當成垃圾,不過新聞噱頭夠大,還是把網址存在書籤資料夾裡面,這兩年大概開不到10次吧。不用的主要原因當然是當時的 chatGPT 除了聊天練蕭崴之外,對我來說沒有太多實用的功能,後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AI 除了聊天之外,社群媒體上最常見的領域大概就是畫圖了,PTT 的 c_chat 板還討論過一波侵權的問題(至於不可言說的圖也是發展的迅速無比)。這次的 deepseek-r1 新聞一出,其實我還是沒有太多的期待,畢竟記者常常看到一個影子就開始編故事,所以不至於在我的心中造成波瀾,倒是股市重挫讓我看股板看得很開心,但是連吵了好幾天後也不禁讓人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突破?所以我就下載了 app 玩了一下,這才發現 r1 的 r 是 reasoning 的意思,AI 在給你答案之前會把推理過程顯示給你看,這一下我可有興趣了。但是 AI 發展迭代速度太快,網路上隨便 Google 只會找到一堆看不懂的資料,所以我決定轉向看看有沒有哪些書籍可以閱讀,秉持著書本資料會比網路統整得更好更深入的老人思維,趁著書展特價期間買了幾本書(結果漫畫是大宗,異世界歸來的舅舅很好看啊...)。這本 AI 霸主在很多閱讀社團中都有看到讀者推薦,所以我興致勃勃的打開,然後發現跟我預期的方向完全不一樣,幸好還是讓我了解了不少 AI 發展的重要人物和一些簡單的歷史脈絡。

【這不是科技史,是矽谷版《權力遊戲》】

OpenAI 的奧特曼與 DeepMind 的哈薩比斯在書中有不少競爭的描述,說是「矽谷權力遊戲」也不為過。一開始,矽谷研究 AI 的人是相對少數,所以大家搶來搶去都是那些人,誰能搶到更多更重要的 AI 人才就更有機會把對手拋在後頭。後來伊隆馬斯克也來湊一腳,還痛罵哈薩比斯是「邪惡天才」,整本書不時出現這種為了利益發生的「宮鬥劇」。目前看來雖然是奧特曼領先,不過哈薩比斯在 2024 年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我個人是比較佩服在基礎科學上有突破的人啦。

小知識:哈薩比斯開發的人工智慧 AlphaFold 可以預測蛋白質結構,後來的 LLM 模型普遍使用的關鍵技術 Transformer 也是由這個團隊開發出來的。

【AI競賽的本質:從救世主到資本打手的奇幻漂移】

OpenAI 成立初衷是「確保 AI 造福全人類」,不過這種燒錢講幹話的事情歷史已經發生過無數次了。OpenAI 先是跟馬斯克鬧翻,後來微軟注資後變成被調侃的 CloseAI。這也就罷了,問題是這兩年有許多人開始擔心會不會被 AI 取代,而七大科技巨頭確實也不斷傳出裁員的新聞。原因很簡單,AI 確實是在某些領域開始取代人類的工作了。事實上,在 OpenAI 還沒發表 chatGPT 的時候,amazon 早就朝著無人倉儲不斷前進了。chatGPT 更是火上加油,以前沒有 AI 的時候,大家想像裡的 AI 似乎是來取代藍領工作的。畢竟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人類最大的獨特性就是創造力,機器或電腦只能執行重複性高的工作。但是各種AI大模型出現以後情況卻完全不一樣,反而是許多「需要一點創造力」的工作被取代了,像是碼農、企劃、網路小編....等等,我下載了 deepseek 以後,嘗試讓他用朱自清和張愛玲的風格幫我寫了幾篇散文,還真是寫得不差,雖然可以看出斧鑿的痕跡,但是要我馬上模仿這兩位的風格寫散文還真是一時寫不出來。總之,未來會被 AI 取代的工作可能和我們以前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然後,不僅是工作被取代的問題,也有許多人發現AI的歧視狀況很明顯甚至可以說是嚴重,稍微思考一下也不意外,garbage in garbage out,大模型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本來就是看訓練資料,這些大公司的資料哪裡來的?當然是網路啊,然後大家想想網路上的資料是什麼樣子?網路是很多人的情緒出口,近幾年的社群演算法更是加重對立,各種極端言論鋪天蓋地,所以 AI 歧視黑人、貶低女性、無視少數族群,真的不是什麼特例。書中還提到 Meta 的祖克伯要用20年臉書廢文訓練 AI,根本是「送 AI 去 8+9 網紅夏令營學品德」,哪天 AI 問你今天要「祖誰」別太意外。

至於這種狀況要怎麼解決?公司的回答是:「這是訓練資料的問題。」總之都是they的錯。

回頭看一下這段的開頭,「確保 AI 造福全人類」????呵呵...

【深度反思:我們在養AI,還是AI在馴化我們?】

1. 被優化的不是技術,是人性

書中提到,AI 競賽的本質是「將人類價值觀編碼進演算法」。但當訓練資料充斥網路暴民言論,我們其實在教 AI:「做個偏激的流量怪物吧!」

2. 科技烏托邦的致命盲點

奧特曼幻想用 AI 創造經濟烏托邦,卻忽略 70% 薪資不平等正是自動化造成的。這就像提倡環保的大明星搭著私人飛機從美國飛到英國去吃蛋糕一樣。

3. 最後的防線:在演算法時代,活成 AI 無法歸類的異常值

看完這本書時,屋外的農曆年鞭炮聲不絕於耳,猶如雲端上的科技預言正在炸裂。與其焦慮被 AI 取代,不如每天對鏡子說:「我是演算法算不透的限量款!」

畢竟,當 Meta 用廢文訓練 AI、Google 忙著預測蛋白質結構,真正該擔心的不是機器太聰明,而是掌控它們的人類——

「親愛的矽谷大佬,你家的AI會煮拿鐵咖啡嗎?」

或者用暗黑兵法:打不贏,就加入!

給想深入了解 AI 技術的讀者,可以去讀 what is chatgpt doing ... and why does it work 這本,台灣沒有翻譯,不過現在 AI 這麼發達,丟給 AI 翻譯也還過得去。

p.s. 本文 95% 以上都是妖孽自己寫的,另外 5% 是因為這陣子不斷和 AI 練蕭崴不自覺被影響了,總之,都是 they 的錯。

2024年11月8日 星期五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結論先說: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專注力大不如前,有事沒事都想滑手機;曾經嘗試過找回自己的專注力卻失敗,那就買回家讀吧。但是別指望讀完以後能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改變,作者很明確的告訴你企圖取回專注力的嘗試幾乎都會失敗收場。

你可以嘗試自我控制,但螢幕另一邊有1000名工程師與你作對。

本書著重的點不在教導讀者該做什麼,而是描述專注力喪失是社會結構、文化與科技多方造成,是滾滾洪流且難以抵抗的。只是身處其中的我們可能毫無所覺甚至被有心人士刻意誤導和指責缺乏自制力,因為擁有專注力的人不利(他們的)經濟發展。

本文開始:

大腦在演化的過程傾向盡量擷取多一點資訊,只是演化機制沒料到短短百年時間可以發生那麼大的變化,現代人每天獲得的資訊量可能比千年前的人一輩子還要多。這樣的情況遠超出大腦的處理能力,偏偏我們還沒演化出對應的機制,所以大腦依舊停在有資訊就盡可能獲取,就算已經遠超過負荷也不知道要停止。而大腦獲得資訊是為了將資訊做更有效的利用,原本的機制應該是:

獲得資訊 →(發呆時)整理資訊 → 重新連結並創造

現在獲得資訊的步驟變成無窮迴圈,整個機制就崩潰了。以前看網頁會有底部,現在滑網頁或APP會自動載入,當大腦覺得還有很多資訊沒看完就會開始焦躁不安,畢竟上古時代的資訊可能攸關生死。問題是這年代的資訊根本看不完,而且9成9都是垃圾資訊。

所以我們只要遠離手機就可以了對吧?

代誌不是憨人想得那麼簡單!

『螢幕另一邊有1000名工程師與你作對。』

這句話可以多複誦幾次,因為是整個體制中最大的問題。這些工程師有許多人是行為科學家、心理學家....等等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完全知道要怎麼讓人掉入陷阱而不自覺,而且現代科技不斷和生活必需品連結在一起,就算你拿起手機是為了辦正事,也有超高機率會順便滑一下剛剛沒打算打開的APP,接著就進入獲取資訊的死循環難以離開。

這樣的模式其實在電視時代就已經開始,各種有效的廣告幾乎都走在行為科學的最前端,到了網路時代加劇,現在的手機更是達到巔峰,Google和Facebook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我們還不自覺的自願上傳各種資料讓他們進行分析,除了上網的各種行為,還有各種生理和生活資訊。仔細想想就會覺得恐怖:『個人要怎麼抵抗一大群頂尖科學家數十年的精心研究和設計?』

而且科學家發現,人們盯著負面事物的時間遠超過正面事物,所以演算法會自然推送讓你生氣的文字或影片,這樣一來不但大幅提高你使用APP的時間,還讓你的大腦以為全世界都在發生不好的事情,這樣一來大腦就自動切換成警覺模式,畢竟有災難要發生的情況下我們得掃描周圍才能提高存活率,災難當下還專心讀書的人大概是活不成了,專注力?能吃嗎?

除了科技造成的影響,經濟模式也在加速專注力的消失。人類本來是在黃昏時會有一個清醒驅動力,因為光線突然減弱意味著太陽下山了,這時要趕緊回到安全的地方,必須保持清醒才可以。但是現在光線減弱的時間已經從黃昏變成關掉手機的時間,通常是睡前。當手機光線消失,大腦認為你需要清醒起來好回到洞穴,然後你就躺在床上異常清醒了。這時能幹嘛?當然是把手機喚醒繼續滑啊。購物網站最喜歡失眠的人了,因為失眠的人自制力會降低,容易衝動購物。睡著的人是不會花錢的,所以這些購物網站後面的頂尖專家自然把握你失眠的機會大賣特賣,君不見網路越來越普及,速度越來越快以後,各種莫名其妙的『購物節』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嗎?

然後惡性循環展開,衝動購物可能會造成壓力,壓力會導致我們尋求排解管道,哪個管道最輕鬆容易?當然是把手機喚醒開始上網啊。就算衝動購物沒有讓你感到壓力,反正你手機螢幕都亮了,順便把常用的社群APP點開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不只經濟模式,現在連政治也用這些手法創造對自己有利的環境,畢竟資訊越多,每個議題分配到的關注就越少,所以當政治團體不想讓你注意到某些重要議題的時候,就用大量不相關的資訊灌注到特定的網站或媒體,藉此手法稀釋重要的事情好上下其手不被發現,而且這些團體花費的資金不會小於購物網站的業者,畢竟利益龐大,所謂的公關費用也不過是九牛一毛。書中就提到,如果臭氧層破洞的議題是在現在才提出,大概率會被既得利益團體用大量的垃圾資訊掩蓋。能夠在網路還沒發展起來的時代就處理臭氧層問題真的算是人類的運氣。然後你就會發現我們回到了本文開頭,『資訊過量』,循環again。

認知頻寬不足也是根本限制,我們可以在網路或書本中找到一些成功擺脫這些問題順利奪回專注力的個案,但是仔細分析會發現這些人本來就是天之驕子。不用為生活經濟擔憂的富二代,開發了破壞專注力卻透過冥想打坐瑜伽堅持不用自己產品的矽谷工程師,這類人可以把較多的認知頻寬用在抵抗這些科技產品或社會結構上,但是你如果有房貸車貸,擔心中年失業,公司有爛主管和討人厭的同事....等等,光處理這些就耗盡了認知頻寬,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可以抵擋這些鋪天蓋地的攻擊。作者說那些認為只要改變想法就能舒壓的人,是『站在特權地位發言,說得輕巧』,『如果沒有失業,不用煩惱下週被房東趕出去,當然很容易透過冥想找到寧靜』,深表認同。

這是一個資訊過量的時代,而且高比例是垃圾資訊甚至是有害資訊,只是社會上有權有勢的階層全部都在利用這個趨勢,就算有人發現問題也勢單力薄,整本書的最後有提幾個建議,不過我個人並不樂觀,畢竟有能力或權力改變狀況的幾乎都是既得利益者,而且想有效管制就得立法規範,大概率會被洗成反民主,現在還有AI大量生產低成本垃圾資訊,各種攻勢越來越凌厲,防禦手段卻寥寥無幾。市井小民也只能盡量要求自己少接觸,以下列出幾個我個人覺得有幫助的方法:

1. 讓3C稍微不方便

我現在把能移除的APP盡量移除,非留不可的也盡量不放桌面(多點幾下才能開啟APP),強制自己用便宜觸控筆操作(跟手指比起來比較不方便),能用電腦的就不用手機,堅持不換手機(APP越跑越慢)。

2. 讓自己有點辛苦

我們要的是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快節奏的生活,而有點辛苦才會真正讓人開心,所以定期從事一些挑戰,運動、素描、學外語....等等都是隨手就能進行的事情,對於不是專家的我都得辛苦一下才能有進展。

3. 事先安排現實世界的活動

有事做的時候比較不會被手機吸引,至少我個人是這樣。所以事先安排活動是有幫助的,不管是閱讀、打掃、運動、旅行....都可以,只要是現實世界的活動,可以少用甚至不用手機的最好。

4. 安排放空時間

每天安排10~30分鐘,遠離手機,什麼事都不幹。大腦需要空檔才能把每天獲得的資訊整理、重構、創造,或者找一個可以放空大腦的活動,我自己就發現慢跑時腦袋很自然的會胡思亂想,各種天馬行空的聯想不斷冒出,這就是個不錯的方法。

上面幾點不過是一些小心得,其實幫助很有限,只是期待大環境覺醒並改變方向有點不切實際,我們也只能盡力抵擋趨勢,設法延緩這些不良後果。科技本身當然是協助我們改善了生活的許多層面,要完全捨棄是太過極端,近年有不少書籍有在相關議題上著墨,最後列出幾本我覺得可以參考的延伸書籍。

1. 匱乏經濟學

2.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3. 大腦不滿足

4. 多巴胺國度

5. 為什麼要睡覺

...有想到再補充,如果有推薦的也歡迎留言。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燃:最新研究,揭開身體究竟如何燃燒卡路里、減肥、保持健康!

結論先說:

買來讀就對了!
我認為這本的價值跟『食慾科學的秘密,蛋白質知道』一書同等,都是健康、減肥甚至是公衛問題必讀書籍。

本文開始:

好書總是意外的出現,這陣子讀了一堆書也擱置了一堆書,『燃』本來不在近期書單裡面,不過擱置了一堆書後,決定換個口味和方向,結果就是一口氣讀完了。

封面寫著大大的『運動不會讓你瘦?』讓我一開始覺得是一本嘩眾取寵的書,所以才把閱讀順序往後排,這次開書翻了幾頁後發現跟預期的不太一樣,但是作者的寫作手法有點飄,第一章開頭寫得跟逛野生動物園似的,幸好我很想知道『運動不會讓你瘦』的理論基礎是什麼而堅持了下來,算是倒吃甘蔗,越讀越有趣。

長期關注健康和運動資訊的人應該都多少知道要減肥就是靠(少)吃,運動只是輔助,甚至還有七分吃三分動的說法。本書的研究直接告訴你『想控制體重你只能全靠吃,運動(對減重)沒屁用』。書裡的理論跟我自己畢生(?)的減肥史基本相符,幾次成功減重後,過一段時間就復胖,而且每次都是『更胖』,雖然有在重訓所以(應該)不算溜溜球效應,只不過來回個幾次也是信心有點受挫,認為自己已經盡可能照著科學研究的方向進行了,怎麼還是這種結果。『燃』倒是把這個現象說得很清楚,畢竟幾百萬年的演化已經讓人體對於熱量的使用很有效率,也很能跟著環境調整,相關研究表明『不論你怎麼改變生活型態,每人每日消耗熱量基本不會有太大改變』。就跟每天固定500塊零用錢,如果你拿去轉蛋,那就得少吃一塊雞排一樣。當我們想透過大量運動減肥,那身體就會把其他熱量消耗省下來以維持平衡,所以運動過量會讓精神體力甚至抵抗力都變差,但是體重不變。

要讓體重降低,唯一的方法就是消耗大於攝取,既然消耗基本不變,那就只能減少攝取了。所以想減重就是少吃,沒其他方法。至於怎麼少吃?

『節食而不感到痛苦,才是減肥的聖杯』

書裡的這句話應該是所有減重者都會真心點頭認同的,執行方法就在『食慾科學的秘密,蛋白質知道』一書中,本書也有提到蛋白質相關研究並認同,所以兩本一起看就能找到減肥的聖杯(無誤)。

運動萬能!

前面不是說運動沒屁用,怎麼現在又說運動萬能?書裡用了幾個大章節說明運動這檔事,雖然運動對減重完全沒屁用,但是卻能平衡能量消耗、內分泌、食慾....等等說不盡的好處,它只是對減重沒屁用而已。而且減重成功後,運動能協助身體維持在減輕後的體重,否則復胖機率幾乎是百分百。理由簡單又殘酷:體重減輕後,食慾還是會維持在沒減輕前的狀態,這是身體企圖取回平衡的機制,而且身體會判斷未來有可能繼續餓肚子,所以這次要多存一點,只能透過運動把多攝取的熱量消耗掉,否則一定復胖,而且會更胖。

這兩本書都是數十年的研究成果,要憑一兩篇文章講清楚不太可能,強烈建議自己讀過,最後統整目前對於健康較有幫助的建議懶人包:

  1. 優先攝取高纖高蛋白的原型食物,避開超級加工食品,其他隨意。
  2. 運動除了不能減重,其他好處多到科學家說不完也研究不完,好處清單增長中。
  3. 睡覺很重要,減少3C使用會很有幫助。

讀了這麼多健康相關書籍發現流傳數千年的傳統生活方式還是最有用的。

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明日,明日,又明日

 


!內含劇透,謹慎服用!

雖然是小說,但還是結論先說:

個人不推薦。
完全是讀情懷的小說,一直到2/3左右我都還在考慮要不要棄書。
如果喜歡阿甘正傳,應該對這部的劇情編排會有一種熟悉感,只是貫穿電影劇情的社會事件變成電玩遊戲為主。

本文開始:
當時看到介紹說內容以遊戲為主,還有提到一些程式設計(職業病發),剛好最近讀一堆書都沒對到電波導致進度緩慢,乾脆讀個小說轉換一下心情。

結果這本也沒對到電波,前面2/3讀起來味如嚼蠟,除了一小段BASIC語法讓我回味小學剛碰電腦的時期外,其他的鋪成都有如流水帳,我讀小說很不喜歡這個階段,偏偏這本有一大半都給我這種感覺,幸好男女主的個性偶而還會跳出來,不至於為了服務劇情而失去個性,但也因為這樣讓我不甘心棄書,一直到了槍擊事件後才感受到劇情帶來的一些起伏和溢出的人物情感,接著就是趁著還有感觸趕緊讀完。

男女主角的感情線一直都給我中二感,本來以為到了劇情後半會好一點,但也真的只有好一點點,大概從100%中二變成90%中二。尤其是過程中,莎蒂多次對著山姆說『我愛你』,山姆只回『非常尷尬』的時候。小屁孩時期有各種非理性情緒考量,所以用中二方式回也就算了,但是山姆的人生不算順遂,又曾經錯過彼此數次,這樣的情況下還能不說一句『我也愛你』,我邊讀邊在心裡吐槽『你他媽夠了喔,你的字典裡是沒有珍惜兩字嗎?』。幸好最後一段,在機場分開的時候,山姆終於說出『我愛你,莎蒂』,心裡不自覺冒出那句歌詞。
『當大余吻上寶笙的唇邊我總算了了一樁心願』(結果害我想去補完未央歌)。

至於合作夥伴的描寫我也覺得很出戲,除了偶而出現的雞湯式描寫(擅長做某件事和熱愛是不太一樣的、不平凡的心靈很罕見、初出茅廬的創作者,都會經歷眼高手低,品味優於能力的階段....等等),整本書我沒看到多少讓人印象深刻的『合作』描寫,都是非常表面的帶過。可能是我期待太高,還以為會有一些軟體工程式的合作和衝突劇情。

令我想稍微讚賞的反而是政治正確的部分,全書內容提到同性戀、同性戀婚姻、性別認同、槍枝管制與槍擊案....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議題,但是不同於某些企圖『教育』大眾的娛樂公司,明日一書在這部分的編排和描述沒有太突兀的感覺,不是為了教育硬要把這些議題用暴力的方式插入小說裡面,反而能讓讀者自然多一些認同感,至少在安東和賽門去舊金山登記結婚又被最高法院撤銷、莎蒂和馬克思和柔伊的類三角雙性戀關係、馬克思被反同者槍殺....等等,這些事件讀來不會有『被教育』的感覺,只是會覺得世界對這些人很不友善。

網路上對本書有不少正面評價,但是整本書讀完以後我只有一種『總算』而不是『回味無窮』的感受,所以我不會主動推薦這本小說,當然有可能是最近閱讀狀態不佳或是單純沒對到電波,看官就自己斟酌吧。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科學的假象


 結論先說:

2024要列建議書單的話,這本肯定在極度推薦裡面。

如果你有讀過以下幾本書,強烈建議讀科學的假象來點平衡打擊,書中直指這些書的內容有數據操作甚至做假的問題: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姿勢決定你是誰
(Presence)
心態致勝
(Mindset)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樣做
(Before you know it)
恆毅力
(Grit)
為什麼要睡覺
(Why we sleep,這本曾經在我的強烈推薦書單裡面QQ)

基本上,讀完這本書大概把我這幾年看的神經科學、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營養學、臨床醫學.....都打爛一遍,以後遇到知名大學教授或諾貝爾獎得主或知名期刊作者....寫的書都要更謹慎一點了。

不過作者也有個但書:
『即使你看到一篇關於某篇研究的毀滅性批評,這篇批評本身也可能會是錯誤的,而針對該批評的批評也未必都是對的。這原則也適用於我在本書中所寫的每件事。』

本文開始:

作者對於科學的想法可以統整到一個很明確的概念:實驗結果能夠複製才叫做科學。

相信有一點科學精神的人都不會對這個定義有太多意見,畢竟現實世界的雜訊太多,有時候實驗結果只是雜訊造成的『巧合』,而巧合是很難複製出來的。

這本書開頭就是作者在讀心理學博士時試圖重複一篇超能力實驗論文,結果卻失敗了。然後他把自己的實驗論文寄給當時發表的期刊卻吃了閉門羹。而原本的論文獲得風風火火的媒體關注數個月後,該論文作者卻被停職調查,並且在往後寫了一篇自傳承認論文中的數字都是造假的。

就是這樣的開頭讓我試閱完就買下來,接下來的閱讀只能說是驚心動魄,畢竟作者提到的幾個造假或操弄數據特別嚴重的領域剛好也是我常讀的領域。

剛開始讀到一些造假或P值操縱的說明時,只覺得這些研究者真的是侮辱了科學,繼續讀下去會發現不止如此,很多領域的作假根本就是草菅人命。許多醫生會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調整醫療方式,而這些醫療方式可能有高比例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因為研究是利益集團出資贊助,不能做出不利出資者的研究結果。再者,這類型研究很難有大規模實驗,畢竟成本太高,導致許多結果沒有統計意義,但是為了曝光度和後續資金,論文變成跟內容農場一樣,用文字技巧把沒有意義的實驗結果寫成世紀大發現。

偶而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科學報導宣稱科學家根據實驗發現了更好的飲食或生活方法,當讀者試著調整自己的生活一陣子後不但沒有報導宣稱的效果,可能還大幅影響本來還不錯的生活。有趣的是,接下來可能會再看到一篇完全矛盾的科學報導宣稱又發現了更好的飲食或生活方法。當然,更大的問題是這些造假研究可能會被放在執政者的桌上變成公共衛生建議或法條....

無論是哪個領域,這些造假的科學結論都有一個共通點:無法複製。

這也是整本書討論的核心觀點,從超能力研究到害死人的人造氣管移植,甚至間接害死14萬人的『麻疹疫苗導致自閉症』造假論文,而這篇沒辦法被複製且已經被撤回的造假論文現在還在發揮龐大的影響力。

作者也不是只有批評目前科學界的問題,書裡提了幾個可能的改善方式,不過這部分可能比較適合相關從業人員閱讀和討論,身為讀者只能提高警覺,畢竟發表論文這種事情跟我們無緣。(關於作者的建議有反面意見認為太過官僚化,可以到Goodreads看相關討論)

這本書含金量很高,針對書裡提到的實驗論文都可以另外再寫無數的心得文章(像是史丹佛監獄實驗、羥乙基澱粉研究....等等),當然這樣做就有點像是『切香腸』(把一個實驗分成好幾篇論文發表衝發表數量),所以我只推薦大家自己去讀書,只是讀完這本書以後,想到還有一堆買了還沒讀的科普書.....是不是應該先找出哪些有造假疑慮,這樣就可以把時間省下來了....QQ

最後,雖然科學的假象狠狠的批判了現在的論文體制,但是本書恰好也體現了科學的『自我修正能力』,至少還是有科學家針對領域內的不科學現象提出批判和挑戰,所以科普書我還是會繼續唸下去的

《我的奧坎剃刀砍到大動脈了:一篇 Threads 貼文引發的血案與反思》

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