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先說:
如果你跟我一樣習慣數字管理,追求效率,喜歡嘗試新科技來偵測生活中的各種數字,像是手上的手環或運動手錶來紀錄運動時間、頻率和心跳率,家裡的溫濕度計,手機裡的各種偵測App,甚至連掃地機器人掃一次花多久時間都要看一下,那這本書一定要讀,可以增加(數字)病識感...XD
本文開始:
這本書我是緊跟在『多巴胺國度』後閱讀的,兩本書在某種觀點上有很強烈的一致性,簡單說就是『數字上癮』。
『不算很久之前,我們都能好好地把一天過完,不需要知道我們走了多少步,也不用去數自己有幾名朋友,就能跟他們好好相處。』
上面節錄的那句話直接讓我決定買下這本書,因為我就是會看著今天走了多少步,做了多久運動,吃了多少卡路里的人(還好我不是很在乎好友名單的數量,應該還沒病入膏肓。)有一陣子還在研究home assistant,企圖把家電智慧化,這裡面當然也少不了各種偵測數字(順便抱怨一下現在的protocol有夠混亂,專案目前擱置中)。各種經營管理數字就更不用說了,這20年來相關書籍沒有少讀過。所以邊讀『你有數字病嗎』就邊帶入自己,看來有病無誤了....
除了這些數字,最近最有感受的就是妖孽說書粉絲頁在2023年9月23日發布的
『食慾科學的秘密,蛋白質知道』這篇文章(
FB粉專文章點這裡)。當時一發布就以不同以往的速度被分享(跟其他粉專比還是微不足道就是了),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原來大家喜歡這種文章啊』。幸好我有把持住,沒有因為一時的讚數和分享數迷失,冷靜後還是本著初衷繼續讀自己的書,寫自己的心得,畢竟是想寫寫自己對每本書的想法,喜歡的就試著推廣,不喜歡的寫出來提醒大家,說不定能讓一些人避免踩雷。在『你有數字病嗎』書中就有提到這樣的現象,按讚數就像多巴胺一樣會讓人上癮,偏偏按讚比吃飯還輕鬆,所以很多人整天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章和照片想要獲得更多的讚數(認同),多了就有自信(然後變成混蛋),少了就陷入憂鬱。最麻煩的是,就算知道了這種現象也沒辦法脫離,看到數字就反應可以說是大腦的本能之一了。
染上數字病後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個人化的體驗都被扁平化成一個數字。我們到一個期待已久的餐廳吃了滿意的一餐,不管餐廳各種體驗如何,最終都被簡化成一個1到5的數字。這樣的問題在於一頓飯下來,不同的味道,服務人員給的感受,環境給我們的沈浸感....每一樣都是複雜且主觀的,但是其他人上網看評價的時候卻只看到一個數字。研究人員發現,長篇大論寫一篇正面評價卻給3顆星,給人的感覺就是偏負面的。反之批評挑惕但給5顆星卻能給其他人有正面的感受,這是因為大腦會優先處理數字,哪怕沒有參考價值的數字。這也造成一些惡劣樂子人會用評價來傷害甚至威脅店家。
類似這樣的情形在數字病患者身上不勝枚舉。運動變成突破數字的挑戰、生活變成累積步數的作業、吃飯旅遊變成給星的活動、健康變成體重、體脂、BMI....不勝枚舉,共通點都是失去主觀感受,只剩數字。
綜合最近念的幾本書,我覺得『資訊過載』和『企業操弄上癮本能』是核心問題。最近的人生作業就是避開不必要的資訊,然後發現要在這個時代做到這件事還真是難上加難。已經盡量不開手機,但是只要有不得不用的狀況,資訊就會透過各種形式瞬間湧入,等到驚覺注意力被劫持已經又過了不少時間。在這個資訊氾濫,數字病瘋狂蔓延的世界,我們也只能隨時提醒自己:主觀且實際的體驗還是比數字和虛擬還要實在且有價值的。最後就用『你有數字病嗎』的總結來總結吧:
『有時你甚至應該要把數字戒掉:你可以跟朋友分享某間飯店有多好住,但不要幫飯店打分數;你可以幫書寫讀後感,但不要寫了半天然後用數字去論斷;你可以盡情享受一家餐館,但不要打開Instagram去看你的朋友有沒有同感;站到鏡子前去確認自己的外觀,而不要一直糾結BMI數字,也不要看著體重計上的數字而耿耿於懷;要做愛就做愛,不要把計時器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