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燃:最新研究,揭開身體究竟如何燃燒卡路里、減肥、保持健康!

結論先說:

買來讀就對了!
我認為這本的價值跟『食慾科學的秘密,蛋白質知道』一書同等,都是健康、減肥甚至是公衛問題必讀書籍。

本文開始:

好書總是意外的出現,這陣子讀了一堆書也擱置了一堆書,『燃』本來不在近期書單裡面,不過擱置了一堆書後,決定換個口味和方向,結果就是一口氣讀完了。

封面寫著大大的『運動不會讓你瘦?』讓我一開始覺得是一本嘩眾取寵的書,所以才把閱讀順序往後排,這次開書翻了幾頁後發現跟預期的不太一樣,但是作者的寫作手法有點飄,第一章開頭寫得跟逛野生動物園似的,幸好我很想知道『運動不會讓你瘦』的理論基礎是什麼而堅持了下來,算是倒吃甘蔗,越讀越有趣。

長期關注健康和運動資訊的人應該都多少知道要減肥就是靠(少)吃,運動只是輔助,甚至還有七分吃三分動的說法。本書的研究直接告訴你『想控制體重你只能全靠吃,運動(對減重)沒屁用』。書裡的理論跟我自己畢生(?)的減肥史基本相符,幾次成功減重後,過一段時間就復胖,而且每次都是『更胖』,雖然有在重訓所以(應該)不算溜溜球效應,只不過來回個幾次也是信心有點受挫,認為自己已經盡可能照著科學研究的方向進行了,怎麼還是這種結果。『燃』倒是把這個現象說得很清楚,畢竟幾百萬年的演化已經讓人體對於熱量的使用很有效率,也很能跟著環境調整,相關研究表明『不論你怎麼改變生活型態,每人每日消耗熱量基本不會有太大改變』。就跟每天固定500塊零用錢,如果你拿去轉蛋,那就得少吃一塊雞排一樣。當我們想透過大量運動減肥,那身體就會把其他熱量消耗省下來以維持平衡,所以運動過量會讓精神體力甚至抵抗力都變差,但是體重不變。

要讓體重降低,唯一的方法就是消耗大於攝取,既然消耗基本不變,那就只能減少攝取了。所以想減重就是少吃,沒其他方法。至於怎麼少吃?

『節食而不感到痛苦,才是減肥的聖杯』

書裡的這句話應該是所有減重者都會真心點頭認同的,執行方法就在『食慾科學的秘密,蛋白質知道』一書中,本書也有提到蛋白質相關研究並認同,所以兩本一起看就能找到減肥的聖杯(無誤)。

運動萬能!

前面不是說運動沒屁用,怎麼現在又說運動萬能?書裡用了幾個大章節說明運動這檔事,雖然運動對減重完全沒屁用,但是卻能平衡能量消耗、內分泌、食慾....等等說不盡的好處,它只是對減重沒屁用而已。而且減重成功後,運動能協助身體維持在減輕後的體重,否則復胖機率幾乎是百分百。理由簡單又殘酷:體重減輕後,食慾還是會維持在沒減輕前的狀態,這是身體企圖取回平衡的機制,而且身體會判斷未來有可能繼續餓肚子,所以這次要多存一點,只能透過運動把多攝取的熱量消耗掉,否則一定復胖,而且會更胖。

這兩本書都是數十年的研究成果,要憑一兩篇文章講清楚不太可能,強烈建議自己讀過,最後統整目前對於健康較有幫助的建議懶人包:

  1. 優先攝取高纖高蛋白的原型食物,避開超級加工食品,其他隨意。
  2. 運動除了不能減重,其他好處多到科學家說不完也研究不完,好處清單增長中。
  3. 睡覺很重要,減少3C使用會很有幫助。

讀了這麼多健康相關書籍發現流傳數千年的傳統生活方式還是最有用的。

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明日,明日,又明日

 


!內含劇透,謹慎服用!

雖然是小說,但還是結論先說:

個人不推薦。
完全是讀情懷的小說,一直到2/3左右我都還在考慮要不要棄書。
如果喜歡阿甘正傳,應該對這部的劇情編排會有一種熟悉感,只是貫穿電影劇情的社會事件變成電玩遊戲為主。

本文開始:
當時看到介紹說內容以遊戲為主,還有提到一些程式設計(職業病發),剛好最近讀一堆書都沒對到電波導致進度緩慢,乾脆讀個小說轉換一下心情。

結果這本也沒對到電波,前面2/3讀起來味如嚼蠟,除了一小段BASIC語法讓我回味小學剛碰電腦的時期外,其他的鋪成都有如流水帳,我讀小說很不喜歡這個階段,偏偏這本有一大半都給我這種感覺,幸好男女主的個性偶而還會跳出來,不至於為了服務劇情而失去個性,但也因為這樣讓我不甘心棄書,一直到了槍擊事件後才感受到劇情帶來的一些起伏和溢出的人物情感,接著就是趁著還有感觸趕緊讀完。

男女主角的感情線一直都給我中二感,本來以為到了劇情後半會好一點,但也真的只有好一點點,大概從100%中二變成90%中二。尤其是過程中,莎蒂多次對著山姆說『我愛你』,山姆只回『非常尷尬』的時候。小屁孩時期有各種非理性情緒考量,所以用中二方式回也就算了,但是山姆的人生不算順遂,又曾經錯過彼此數次,這樣的情況下還能不說一句『我也愛你』,我邊讀邊在心裡吐槽『你他媽夠了喔,你的字典裡是沒有珍惜兩字嗎?』。幸好最後一段,在機場分開的時候,山姆終於說出『我愛你,莎蒂』,心裡不自覺冒出那句歌詞。
『當大余吻上寶笙的唇邊我總算了了一樁心願』(結果害我想去補完未央歌)。

至於合作夥伴的描寫我也覺得很出戲,除了偶而出現的雞湯式描寫(擅長做某件事和熱愛是不太一樣的、不平凡的心靈很罕見、初出茅廬的創作者,都會經歷眼高手低,品味優於能力的階段....等等),整本書我沒看到多少讓人印象深刻的『合作』描寫,都是非常表面的帶過。可能是我期待太高,還以為會有一些軟體工程式的合作和衝突劇情。

令我想稍微讚賞的反而是政治正確的部分,全書內容提到同性戀、同性戀婚姻、性別認同、槍枝管制與槍擊案....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議題,但是不同於某些企圖『教育』大眾的娛樂公司,明日一書在這部分的編排和描述沒有太突兀的感覺,不是為了教育硬要把這些議題用暴力的方式插入小說裡面,反而能讓讀者自然多一些認同感,至少在安東和賽門去舊金山登記結婚又被最高法院撤銷、莎蒂和馬克思和柔伊的類三角雙性戀關係、馬克思被反同者槍殺....等等,這些事件讀來不會有『被教育』的感覺,只是會覺得世界對這些人很不友善。

網路上對本書有不少正面評價,但是整本書讀完以後我只有一種『總算』而不是『回味無窮』的感受,所以我不會主動推薦這本小說,當然有可能是最近閱讀狀態不佳或是單純沒對到電波,看官就自己斟酌吧。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科學的假象


 結論先說:

2024要列建議書單的話,這本肯定在極度推薦裡面。

如果你有讀過以下幾本書,強烈建議讀科學的假象來點平衡打擊,書中直指這些書的內容有數據操作甚至做假的問題: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姿勢決定你是誰
(Presence)
心態致勝
(Mindset)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樣做
(Before you know it)
恆毅力
(Grit)
為什麼要睡覺
(Why we sleep,這本曾經在我的強烈推薦書單裡面QQ)

基本上,讀完這本書大概把我這幾年看的神經科學、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營養學、臨床醫學.....都打爛一遍,以後遇到知名大學教授或諾貝爾獎得主或知名期刊作者....寫的書都要更謹慎一點了。

不過作者也有個但書:
『即使你看到一篇關於某篇研究的毀滅性批評,這篇批評本身也可能會是錯誤的,而針對該批評的批評也未必都是對的。這原則也適用於我在本書中所寫的每件事。』

本文開始:

作者對於科學的想法可以統整到一個很明確的概念:實驗結果能夠複製才叫做科學。

相信有一點科學精神的人都不會對這個定義有太多意見,畢竟現實世界的雜訊太多,有時候實驗結果只是雜訊造成的『巧合』,而巧合是很難複製出來的。

這本書開頭就是作者在讀心理學博士時試圖重複一篇超能力實驗論文,結果卻失敗了。然後他把自己的實驗論文寄給當時發表的期刊卻吃了閉門羹。而原本的論文獲得風風火火的媒體關注數個月後,該論文作者卻被停職調查,並且在往後寫了一篇自傳承認論文中的數字都是造假的。

就是這樣的開頭讓我試閱完就買下來,接下來的閱讀只能說是驚心動魄,畢竟作者提到的幾個造假或操弄數據特別嚴重的領域剛好也是我常讀的領域。

剛開始讀到一些造假或P值操縱的說明時,只覺得這些研究者真的是侮辱了科學,繼續讀下去會發現不止如此,很多領域的作假根本就是草菅人命。許多醫生會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調整醫療方式,而這些醫療方式可能有高比例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因為研究是利益集團出資贊助,不能做出不利出資者的研究結果。再者,這類型研究很難有大規模實驗,畢竟成本太高,導致許多結果沒有統計意義,但是為了曝光度和後續資金,論文變成跟內容農場一樣,用文字技巧把沒有意義的實驗結果寫成世紀大發現。

偶而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科學報導宣稱科學家根據實驗發現了更好的飲食或生活方法,當讀者試著調整自己的生活一陣子後不但沒有報導宣稱的效果,可能還大幅影響本來還不錯的生活。有趣的是,接下來可能會再看到一篇完全矛盾的科學報導宣稱又發現了更好的飲食或生活方法。當然,更大的問題是這些造假研究可能會被放在執政者的桌上變成公共衛生建議或法條....

無論是哪個領域,這些造假的科學結論都有一個共通點:無法複製。

這也是整本書討論的核心觀點,從超能力研究到害死人的人造氣管移植,甚至間接害死14萬人的『麻疹疫苗導致自閉症』造假論文,而這篇沒辦法被複製且已經被撤回的造假論文現在還在發揮龐大的影響力。

作者也不是只有批評目前科學界的問題,書裡提了幾個可能的改善方式,不過這部分可能比較適合相關從業人員閱讀和討論,身為讀者只能提高警覺,畢竟發表論文這種事情跟我們無緣。(關於作者的建議有反面意見認為太過官僚化,可以到Goodreads看相關討論)

這本書含金量很高,針對書裡提到的實驗論文都可以另外再寫無數的心得文章(像是史丹佛監獄實驗、羥乙基澱粉研究....等等),當然這樣做就有點像是『切香腸』(把一個實驗分成好幾篇論文發表衝發表數量),所以我只推薦大家自己去讀書,只是讀完這本書以後,想到還有一堆買了還沒讀的科普書.....是不是應該先找出哪些有造假疑慮,這樣就可以把時間省下來了....QQ

最後,雖然科學的假象狠狠的批判了現在的論文體制,但是本書恰好也體現了科學的『自我修正能力』,至少還是有科學家針對領域內的不科學現象提出批判和挑戰,所以科普書我還是會繼續唸下去的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Boox leaf 3c 入手

傳說有閱讀器就會無性生殖,目前來到第三台。
根據入手順序分別是 Boox poke3,kobo nia,以及這次入手的Boox leaf 3c。

簡單比較一下 poke3 和 leaf 3c,不開前光的情況下,彩色螢幕暗非常非常非常多(照片無法忠實呈現差異),因為差距太大所以講三次。這次會被燒到入手主要是 leaf 3c 規格符合需求,價格也在接受範圍,文石系統對我的閱讀和使用習慣來說遠比 kobo 適合。加上最近看的幾本科普書都有圖表,有些折線圖會用不同顏色呈現,但是在黑白螢幕上常常糊在一起,搞不清楚哪條線是哪條線,害我得開電腦看圖表,很中斷閱讀體驗,綜合以上因素就增殖了。

然後,原廠殼缺貨,所以 leaf 3c 是副廠殼,意外的不錯,蠻喜歡的。先這樣,等我用一陣子再回報更詳細的使用心得。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你有數字病嗎


結論先說:

如果你跟我一樣習慣數字管理,追求效率,喜歡嘗試新科技來偵測生活中的各種數字,像是手上的手環或運動手錶來紀錄運動時間、頻率和心跳率,家裡的溫濕度計,手機裡的各種偵測App,甚至連掃地機器人掃一次花多久時間都要看一下,那這本書一定要讀,可以增加(數字)病識感...XD

本文開始:

這本書我是緊跟在『多巴胺國度』後閱讀的,兩本書在某種觀點上有很強烈的一致性,簡單說就是『數字上癮』。

『不算很久之前,我們都能好好地把一天過完,不需要知道我們走了多少步,也不用去數自己有幾名朋友,就能跟他們好好相處。』

上面節錄的那句話直接讓我決定買下這本書,因為我就是會看著今天走了多少步,做了多久運動,吃了多少卡路里的人(還好我不是很在乎好友名單的數量,應該還沒病入膏肓。)有一陣子還在研究home assistant,企圖把家電智慧化,這裡面當然也少不了各種偵測數字(順便抱怨一下現在的protocol有夠混亂,專案目前擱置中)。各種經營管理數字就更不用說了,這20年來相關書籍沒有少讀過。所以邊讀『你有數字病嗎』就邊帶入自己,看來有病無誤了....

除了這些數字,最近最有感受的就是妖孽說書粉絲頁在2023年9月23日發布的『食慾科學的秘密,蛋白質知道』這篇文章(FB粉專文章點這裡)。當時一發布就以不同以往的速度被分享(跟其他粉專比還是微不足道就是了),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原來大家喜歡這種文章啊』。幸好我有把持住,沒有因為一時的讚數和分享數迷失,冷靜後還是本著初衷繼續讀自己的書,寫自己的心得,畢竟是想寫寫自己對每本書的想法,喜歡的就試著推廣,不喜歡的寫出來提醒大家,說不定能讓一些人避免踩雷。在『你有數字病嗎』書中就有提到這樣的現象,按讚數就像多巴胺一樣會讓人上癮,偏偏按讚比吃飯還輕鬆,所以很多人整天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章和照片想要獲得更多的讚數(認同),多了就有自信(然後變成混蛋),少了就陷入憂鬱。最麻煩的是,就算知道了這種現象也沒辦法脫離,看到數字就反應可以說是大腦的本能之一了。

染上數字病後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個人化的體驗都被扁平化成一個數字。我們到一個期待已久的餐廳吃了滿意的一餐,不管餐廳各種體驗如何,最終都被簡化成一個1到5的數字。這樣的問題在於一頓飯下來,不同的味道,服務人員給的感受,環境給我們的沈浸感....每一樣都是複雜且主觀的,但是其他人上網看評價的時候卻只看到一個數字。研究人員發現,長篇大論寫一篇正面評價卻給3顆星,給人的感覺就是偏負面的。反之批評挑惕但給5顆星卻能給其他人有正面的感受,這是因為大腦會優先處理數字,哪怕沒有參考價值的數字。這也造成一些惡劣樂子人會用評價來傷害甚至威脅店家。

類似這樣的情形在數字病患者身上不勝枚舉。運動變成突破數字的挑戰、生活變成累積步數的作業、吃飯旅遊變成給星的活動、健康變成體重、體脂、BMI....不勝枚舉,共通點都是失去主觀感受,只剩數字。

綜合最近念的幾本書,我覺得『資訊過載』和『企業操弄上癮本能』是核心問題。最近的人生作業就是避開不必要的資訊,然後發現要在這個時代做到這件事還真是難上加難。已經盡量不開手機,但是只要有不得不用的狀況,資訊就會透過各種形式瞬間湧入,等到驚覺注意力被劫持已經又過了不少時間。在這個資訊氾濫,數字病瘋狂蔓延的世界,我們也只能隨時提醒自己:主觀且實際的體驗還是比數字和虛擬還要實在且有價值的。最後就用『你有數字病嗎』的總結來總結吧:

『有時你甚至應該要把數字戒掉:你可以跟朋友分享某間飯店有多好住,但不要幫飯店打分數;你可以幫書寫讀後感,但不要寫了半天然後用數字去論斷;你可以盡情享受一家餐館,但不要打開Instagram去看你的朋友有沒有同感;站到鏡子前去確認自己的外觀,而不要一直糾結BMI數字,也不要看著體重計上的數字而耿耿於懷;要做愛就做愛,不要把計時器打開。』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多巴胺國度

 



結論先說: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一有空檔就滑手機,每天都熬夜追劇或打電動,一年無數次的購物節過後都想剁手,那多巴胺國度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或許)也能讓你知道該如何處理。

本文開始:

大腦在資源並不豐富的時代演化出了爽痛平衡機制。偏偏這個時代到處都是隨手可得的廉價毒品,從鴉片類藥物、酒精、手機,甚至是購物、閱讀或跳傘(刺激性活動),這些活動都有可能上癮並讓大腦感受到『爽』。但是大腦對多巴胺的追求永無止盡,所以上癮者會追求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刺激的毒品或行為。當爽感過後,大腦的平衡機制會努力的把痛覺(包含憂鬱、焦慮)加強,導致原有的痛更痛,原本不痛的地方也開始痛,形成所謂的痛覺過敏。

讀完這部分內容不禁讓我懷疑平常就喜歡無病呻吟的人難道是過太爽才導致痛覺過敏?也讓我覺得自古以來的苦行(追求痛苦)有其生理上的價值和意義,當我們主動追求適當的痛苦,爽痛平衡機制會向爽側傾斜,讓我們更容易感受到快樂,即使是平凡的小確幸(整天感受到小確幸是不是因為平常太苦了?)。

這本書最讓我意外的段落大概就是作者自述閱讀小說上癮,看得我有點心驚膽顫,邊看邊思索自己是不是也對閱讀上癮了.....

不得不說,有時碰上不用大腦就能順讀的輕小說,確實會有一小陣子上癮的症狀。電玩或手遊也是。幸好一段時間後都有點自覺(病識感),時間不算太長,症狀不算太嚴重,所以戒斷也相對容易,刪app、放下輕小說大概就能成功戒斷。

我邊讀邊思考自己和周邊人的行為,其實可以找到不少疑似上癮的症狀,有些還是企業刻意為之。例如手遊會有每日登入,每日任務,連運動app都有連續不斷的小目標或徽章要你去完成和收集,當我們配合軟體達成任務後,多巴胺就在腦袋裡分泌,本能上就會想要更多,於是更沈迷,一衝動就會課金好取得更大量的多巴胺。購物也是,當我們被網站的照片和行銷用語吸引下了單,貨物還沒到手前的那段時間,期待感讓多巴胺分泌,到手後發現不過如此,只好再上網買更多東西追求更多的多巴胺,週而復始。

跟妖孽說書最相關的大概就是閱讀了,除了小說可能讓人上癮之外(作者就是),我認為透過閱讀學到新知的時候也會分泌多巴胺,以往想要感受這種狀態,要自己去書店或圖書館花上大把時間找書,那樣的時代要對閱讀上癮沒那麼容易。現在有了電子閱讀器(我上一篇文章才小推了閱讀器的坑XD),一打開就能直接連到各大電子書平台,看到有興趣的標題或封面再點一下就能試閱,試閱喜歡再點個購買就能完成,整個流程也不用幾分鐘。

我發現這種爽感越來越容易獲得(閱讀和購物一次滿足),似乎也讓自己在閱讀時越來越沒耐心,當讀到某些書籍有太多冗長的內容或資訊密度較低時就會有點不耐煩,也許這是一種上癮症狀吧,當期待的成長沒有發生(或發生的較慢)就會出現多巴胺缺失現象,跟戒斷症狀差不多。

讀完多巴胺國度後,再次提醒我自己要注意現代避不開的各種科技工具,許多研究顯示讓腦袋留白放空是很必要的,只是現代的注意力經濟各種掠奪,讓人的大腦沒有閒下來的機會,許多大企業背後更是聘用了相關領域專家來設計會讓人上癮的app。再看看市面上的各式書籍,各種成功學或雞湯書都提倡追求幸福和快樂,但是如本書副標題寫的,這是一個資源多到可以讓人縱慾的年代。

在這樣的年代,學會克制慾望可能比追求(偽)幸福來得更重要。

以下碎碎念:

1. 我還是會繼續用閱讀器,畢竟空間還是很大的問題。

2. 有些教育門派很強調讓小孩過得幸福快樂,連想指正錯誤都怕傷到小孩那脆弱的玻璃心,這同時也剝奪了他們在受傷中適應現實世界的機會,而且會嚴重干擾他們的爽痛天秤。

3. 多巴胺很重要,過多過少都不行。沒有多巴胺的實驗老鼠連飯都懶得吃,毒品上癮的老鼠則是有多巴胺就好,即使餓死也不願意停止。

4. 如果你懷疑自己有某種成癮症狀,直接禁慾四週就對了。

5. 小心那些重新包裝的毒品:香菸變成電子菸,大麻變成藥用大麻或娛樂大麻,對多巴胺的影響並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

6. 練習實話實說,徹底的誠實可以強化大腦的特定區域,有助計劃未來、調節情緒、延緩滿足,讓人較不容易上癮。

7. 壓下天秤的痛端可以重設爽痛平衡。注意!不要對痛成癮。 

8. 懶得再寫了,去買書來讀吧。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逛不逛書店?


這幾天逛不逛獨立書店吵得沸沸揚揚,這幾年轉到電子書以後,買書量其實大增。學生時代就喜歡買書看書,等到驚覺的時候已經是一間書房塞不下的地步。之後不斷地告誡自己不要再衝動購書,畢竟書房裡還有很多書沒看完,看書的速度趕不上買書的速度應該是大部分讀書人的狀況。


2021年嘗試入手電子閱讀器以後,買書情形就再次爆衝了,相信大部分人在使用電子閱讀器之前都覺得自己『應該比較喜歡實體書』。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現在我會說『早知道就早點入坑』。最大的價值當然是空間的釋放,目前購買的電子書早就破百本,相比實體書,電子書的空間完全沒有增加。

再者就是隨時隨地閱讀。以前會帶著實體書出門,受限於空間和重量,能帶個兩本就很多了,而且我常看的書有不少比例是又厚又重的。偶而還會有帶著書到了目的地才發現『現在想看沒帶著的那幾本』,整個白忙一場,電子書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隨著心情想讀哪本就讀哪本。

至於逛不逛書店?逛啊。跟朋友約吃飯的日子,如果附近有書店就會順道去晃晃。買不買書?就真的沒空間了,也許哪天中個樂透再考慮買間房子或倉庫專門放書(?)但是逛完有喜歡的書還是會上網看看有沒有電子版,有的話就隨手點一點買下來,這個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書店沒賺到錢,如果有一個模式或平台能透過書店購買電子書,我很樂意。不過還是得說說現實,9成9以上的書都是逛逛網站就買了,上書店的次數真的少很多很多了。

最大的問題真的是時代變了,以前逛書店是為了看看有沒有新書或是挖寶,現在電腦、手機點一點就直接把這幾個價值全部取代,成本和效率還大大超越逛書店,書店還沒被取代的其中一個價值就是『空間』,要怎麼讓空間發揮網路不可取代的價值也許是可以思索的方向。

#以下碎碎念
  1. 經營書店真的很辛苦,所以家人經營的書店十幾年前就收掉了。
  2. 電子書對老花眼幫助很大啊,字體大小隨你更改,功能齊全的還能一鍵改排版。
  3. 手邊的閱讀器最近又要繁殖了,希望不會是另一條不歸路。
  4. 輕小說害我最近沒有寫文章(都是they的錯)
  5. 太座還是實體書派,所以空間持續被蠶食中.....

《我的奧坎剃刀砍到大動脈了:一篇 Threads 貼文引發的血案與反思》

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