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Boox leaf 3c 入手

傳說有閱讀器就會無性生殖,目前來到第三台。
根據入手順序分別是 Boox poke3,kobo nia,以及這次入手的Boox leaf 3c。

簡單比較一下 poke3 和 leaf 3c,不開前光的情況下,彩色螢幕暗非常非常非常多(照片無法忠實呈現差異),因為差距太大所以講三次。這次會被燒到入手主要是 leaf 3c 規格符合需求,價格也在接受範圍,文石系統對我的閱讀和使用習慣來說遠比 kobo 適合。加上最近看的幾本科普書都有圖表,有些折線圖會用不同顏色呈現,但是在黑白螢幕上常常糊在一起,搞不清楚哪條線是哪條線,害我得開電腦看圖表,很中斷閱讀體驗,綜合以上因素就增殖了。

然後,原廠殼缺貨,所以 leaf 3c 是副廠殼,意外的不錯,蠻喜歡的。先這樣,等我用一陣子再回報更詳細的使用心得。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你有數字病嗎


結論先說:

如果你跟我一樣習慣數字管理,追求效率,喜歡嘗試新科技來偵測生活中的各種數字,像是手上的手環或運動手錶來紀錄運動時間、頻率和心跳率,家裡的溫濕度計,手機裡的各種偵測App,甚至連掃地機器人掃一次花多久時間都要看一下,那這本書一定要讀,可以增加(數字)病識感...XD

本文開始:

這本書我是緊跟在『多巴胺國度』後閱讀的,兩本書在某種觀點上有很強烈的一致性,簡單說就是『數字上癮』。

『不算很久之前,我們都能好好地把一天過完,不需要知道我們走了多少步,也不用去數自己有幾名朋友,就能跟他們好好相處。』

上面節錄的那句話直接讓我決定買下這本書,因為我就是會看著今天走了多少步,做了多久運動,吃了多少卡路里的人(還好我不是很在乎好友名單的數量,應該還沒病入膏肓。)有一陣子還在研究home assistant,企圖把家電智慧化,這裡面當然也少不了各種偵測數字(順便抱怨一下現在的protocol有夠混亂,專案目前擱置中)。各種經營管理數字就更不用說了,這20年來相關書籍沒有少讀過。所以邊讀『你有數字病嗎』就邊帶入自己,看來有病無誤了....

除了這些數字,最近最有感受的就是妖孽說書粉絲頁在2023年9月23日發布的『食慾科學的秘密,蛋白質知道』這篇文章(FB粉專文章點這裡)。當時一發布就以不同以往的速度被分享(跟其他粉專比還是微不足道就是了),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原來大家喜歡這種文章啊』。幸好我有把持住,沒有因為一時的讚數和分享數迷失,冷靜後還是本著初衷繼續讀自己的書,寫自己的心得,畢竟是想寫寫自己對每本書的想法,喜歡的就試著推廣,不喜歡的寫出來提醒大家,說不定能讓一些人避免踩雷。在『你有數字病嗎』書中就有提到這樣的現象,按讚數就像多巴胺一樣會讓人上癮,偏偏按讚比吃飯還輕鬆,所以很多人整天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章和照片想要獲得更多的讚數(認同),多了就有自信(然後變成混蛋),少了就陷入憂鬱。最麻煩的是,就算知道了這種現象也沒辦法脫離,看到數字就反應可以說是大腦的本能之一了。

染上數字病後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個人化的體驗都被扁平化成一個數字。我們到一個期待已久的餐廳吃了滿意的一餐,不管餐廳各種體驗如何,最終都被簡化成一個1到5的數字。這樣的問題在於一頓飯下來,不同的味道,服務人員給的感受,環境給我們的沈浸感....每一樣都是複雜且主觀的,但是其他人上網看評價的時候卻只看到一個數字。研究人員發現,長篇大論寫一篇正面評價卻給3顆星,給人的感覺就是偏負面的。反之批評挑惕但給5顆星卻能給其他人有正面的感受,這是因為大腦會優先處理數字,哪怕沒有參考價值的數字。這也造成一些惡劣樂子人會用評價來傷害甚至威脅店家。

類似這樣的情形在數字病患者身上不勝枚舉。運動變成突破數字的挑戰、生活變成累積步數的作業、吃飯旅遊變成給星的活動、健康變成體重、體脂、BMI....不勝枚舉,共通點都是失去主觀感受,只剩數字。

綜合最近念的幾本書,我覺得『資訊過載』和『企業操弄上癮本能』是核心問題。最近的人生作業就是避開不必要的資訊,然後發現要在這個時代做到這件事還真是難上加難。已經盡量不開手機,但是只要有不得不用的狀況,資訊就會透過各種形式瞬間湧入,等到驚覺注意力被劫持已經又過了不少時間。在這個資訊氾濫,數字病瘋狂蔓延的世界,我們也只能隨時提醒自己:主觀且實際的體驗還是比數字和虛擬還要實在且有價值的。最後就用『你有數字病嗎』的總結來總結吧:

『有時你甚至應該要把數字戒掉:你可以跟朋友分享某間飯店有多好住,但不要幫飯店打分數;你可以幫書寫讀後感,但不要寫了半天然後用數字去論斷;你可以盡情享受一家餐館,但不要打開Instagram去看你的朋友有沒有同感;站到鏡子前去確認自己的外觀,而不要一直糾結BMI數字,也不要看著體重計上的數字而耿耿於懷;要做愛就做愛,不要把計時器打開。』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多巴胺國度

 



結論先說: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一有空檔就滑手機,每天都熬夜追劇或打電動,一年無數次的購物節過後都想剁手,那多巴胺國度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或許)也能讓你知道該如何處理。

本文開始:

大腦在資源並不豐富的時代演化出了爽痛平衡機制。偏偏這個時代到處都是隨手可得的廉價毒品,從鴉片類藥物、酒精、手機,甚至是購物、閱讀或跳傘(刺激性活動),這些活動都有可能上癮並讓大腦感受到『爽』。但是大腦對多巴胺的追求永無止盡,所以上癮者會追求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刺激的毒品或行為。當爽感過後,大腦的平衡機制會努力的把痛覺(包含憂鬱、焦慮)加強,導致原有的痛更痛,原本不痛的地方也開始痛,形成所謂的痛覺過敏。

讀完這部分內容不禁讓我懷疑平常就喜歡無病呻吟的人難道是過太爽才導致痛覺過敏?也讓我覺得自古以來的苦行(追求痛苦)有其生理上的價值和意義,當我們主動追求適當的痛苦,爽痛平衡機制會向爽側傾斜,讓我們更容易感受到快樂,即使是平凡的小確幸(整天感受到小確幸是不是因為平常太苦了?)。

這本書最讓我意外的段落大概就是作者自述閱讀小說上癮,看得我有點心驚膽顫,邊看邊思索自己是不是也對閱讀上癮了.....

不得不說,有時碰上不用大腦就能順讀的輕小說,確實會有一小陣子上癮的症狀。電玩或手遊也是。幸好一段時間後都有點自覺(病識感),時間不算太長,症狀不算太嚴重,所以戒斷也相對容易,刪app、放下輕小說大概就能成功戒斷。

我邊讀邊思考自己和周邊人的行為,其實可以找到不少疑似上癮的症狀,有些還是企業刻意為之。例如手遊會有每日登入,每日任務,連運動app都有連續不斷的小目標或徽章要你去完成和收集,當我們配合軟體達成任務後,多巴胺就在腦袋裡分泌,本能上就會想要更多,於是更沈迷,一衝動就會課金好取得更大量的多巴胺。購物也是,當我們被網站的照片和行銷用語吸引下了單,貨物還沒到手前的那段時間,期待感讓多巴胺分泌,到手後發現不過如此,只好再上網買更多東西追求更多的多巴胺,週而復始。

跟妖孽說書最相關的大概就是閱讀了,除了小說可能讓人上癮之外(作者就是),我認為透過閱讀學到新知的時候也會分泌多巴胺,以往想要感受這種狀態,要自己去書店或圖書館花上大把時間找書,那樣的時代要對閱讀上癮沒那麼容易。現在有了電子閱讀器(我上一篇文章才小推了閱讀器的坑XD),一打開就能直接連到各大電子書平台,看到有興趣的標題或封面再點一下就能試閱,試閱喜歡再點個購買就能完成,整個流程也不用幾分鐘。

我發現這種爽感越來越容易獲得(閱讀和購物一次滿足),似乎也讓自己在閱讀時越來越沒耐心,當讀到某些書籍有太多冗長的內容或資訊密度較低時就會有點不耐煩,也許這是一種上癮症狀吧,當期待的成長沒有發生(或發生的較慢)就會出現多巴胺缺失現象,跟戒斷症狀差不多。

讀完多巴胺國度後,再次提醒我自己要注意現代避不開的各種科技工具,許多研究顯示讓腦袋留白放空是很必要的,只是現代的注意力經濟各種掠奪,讓人的大腦沒有閒下來的機會,許多大企業背後更是聘用了相關領域專家來設計會讓人上癮的app。再看看市面上的各式書籍,各種成功學或雞湯書都提倡追求幸福和快樂,但是如本書副標題寫的,這是一個資源多到可以讓人縱慾的年代。

在這樣的年代,學會克制慾望可能比追求(偽)幸福來得更重要。

以下碎碎念:

1. 我還是會繼續用閱讀器,畢竟空間還是很大的問題。

2. 有些教育門派很強調讓小孩過得幸福快樂,連想指正錯誤都怕傷到小孩那脆弱的玻璃心,這同時也剝奪了他們在受傷中適應現實世界的機會,而且會嚴重干擾他們的爽痛天秤。

3. 多巴胺很重要,過多過少都不行。沒有多巴胺的實驗老鼠連飯都懶得吃,毒品上癮的老鼠則是有多巴胺就好,即使餓死也不願意停止。

4. 如果你懷疑自己有某種成癮症狀,直接禁慾四週就對了。

5. 小心那些重新包裝的毒品:香菸變成電子菸,大麻變成藥用大麻或娛樂大麻,對多巴胺的影響並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

6. 練習實話實說,徹底的誠實可以強化大腦的特定區域,有助計劃未來、調節情緒、延緩滿足,讓人較不容易上癮。

7. 壓下天秤的痛端可以重設爽痛平衡。注意!不要對痛成癮。 

8. 懶得再寫了,去買書來讀吧。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逛不逛書店?


這幾天逛不逛獨立書店吵得沸沸揚揚,這幾年轉到電子書以後,買書量其實大增。學生時代就喜歡買書看書,等到驚覺的時候已經是一間書房塞不下的地步。之後不斷地告誡自己不要再衝動購書,畢竟書房裡還有很多書沒看完,看書的速度趕不上買書的速度應該是大部分讀書人的狀況。


2021年嘗試入手電子閱讀器以後,買書情形就再次爆衝了,相信大部分人在使用電子閱讀器之前都覺得自己『應該比較喜歡實體書』。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現在我會說『早知道就早點入坑』。最大的價值當然是空間的釋放,目前購買的電子書早就破百本,相比實體書,電子書的空間完全沒有增加。

再者就是隨時隨地閱讀。以前會帶著實體書出門,受限於空間和重量,能帶個兩本就很多了,而且我常看的書有不少比例是又厚又重的。偶而還會有帶著書到了目的地才發現『現在想看沒帶著的那幾本』,整個白忙一場,電子書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隨著心情想讀哪本就讀哪本。

至於逛不逛書店?逛啊。跟朋友約吃飯的日子,如果附近有書店就會順道去晃晃。買不買書?就真的沒空間了,也許哪天中個樂透再考慮買間房子或倉庫專門放書(?)但是逛完有喜歡的書還是會上網看看有沒有電子版,有的話就隨手點一點買下來,這個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書店沒賺到錢,如果有一個模式或平台能透過書店購買電子書,我很樂意。不過還是得說說現實,9成9以上的書都是逛逛網站就買了,上書店的次數真的少很多很多了。

最大的問題真的是時代變了,以前逛書店是為了看看有沒有新書或是挖寶,現在電腦、手機點一點就直接把這幾個價值全部取代,成本和效率還大大超越逛書店,書店還沒被取代的其中一個價值就是『空間』,要怎麼讓空間發揮網路不可取代的價值也許是可以思索的方向。

#以下碎碎念
  1. 經營書店真的很辛苦,所以家人經營的書店十幾年前就收掉了。
  2. 電子書對老花眼幫助很大啊,字體大小隨你更改,功能齊全的還能一鍵改排版。
  3. 手邊的閱讀器最近又要繁殖了,希望不會是另一條不歸路。
  4. 輕小說害我最近沒有寫文章(都是they的錯)
  5. 太座還是實體書派,所以空間持續被蠶食中.....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我可能錯了

 

結論先說:

輕鬆好讀,書名就把全書的重點說完,內容有不少作者生活上的體驗和洞見,不是咬文嚼字的經典內容。原本以為寺院的森林智者會有許多佛學或禪學的智慧之言,讀完後倒是比較接近人生智慧和心靈雞湯(實用款,不是毒雞湯)。

想讀佛禪經典請跳過本書。
想看歐美人的寺院生活和體悟,本書很適合。

本文開始:

我得先承認一開始搞錯了書名的意義,『我可能錯了』讓我以為全書是作者要自省或懺悔,並從中書寫智慧之言。幸好不是只有我這麼以為。當我跟身旁的人聊到這本書的時候,許多人都有一樣的想法XD

『許多人剛開始冥想時都犯過同樣的錯誤:認為自己的腦袋會靜下來。但實情並非如此。』
『只有死人的腦袋才會完全休止不動。』

這兩句話澄清了許多人對冥想的誤解,冥想其實沒有那麼神奇,也不會讓人飛昇(也有可能是我修行不夠所以飛不上去,或過重....)。冥想比較像是澄心靜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更是難得。作者也透過冥想發現由內而外的想法比預期的要多上許多,而且這些想法的正確比率似乎不怎麼可靠,所以『我可能錯了』也由此而生。也因為『我可能錯了』,所以『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並且『和自己的念頭保持距離』。當這樣的價值觀建立起來就能捨棄執著,學會放下。

『我不會鼓勵任何人進行正面思考。完全不鼓勵。我個人並不相信正面思考有特別大的力量。我一直覺得正面思考是比較膚淺表象的。』

這段文字讓我對這本書大加分,這個年代的正面思考真的『太多了』!無視現實的正面思考根本就有毒,建議中毒的人要自己進行思想清洗(推薦失控的正向思考)。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活在當下並正視現實的心態,也是這樣的心態讓我認為這不是一本毒雞湯。

這本書念完很久,這篇文章也想寫很久,但是拖很久寫不出來。倒不是內容多艱澀,而是太過零碎,全書雖然有照著作者的時序在寫,但是每個章節的主題並沒有那麼連貫,畢竟生活本來就是零碎的,作者也在書中強調『當下』比『計畫、控制、組織』還重要,全書也表現了這個價值觀,有一種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感覺。所以可以很隨興的讀,輕鬆的讀,能從中得到一些智慧很好,沒有也沒差。

題外話:

有一段時間對佛學禪學特別有興趣,除了市面上的一些相關書籍,歐美人士的著作更能吸引我的注意,畢竟在不同文化圈裡對佛禪的解釋差異頗大,當時很好奇重視個人主義的歐美文化會對這樣的價值觀有什麼詮釋,不過太過大部頭的讀不下去,太過宗教的又離生活太遠。『當和尚遇上鑽石』算是入世作品中我最有印象的,用金剛經詮釋各種商業精神在當時算是很有創意,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師父還在沙漠裡』則是完全的門外漢對禪學的看法,內容與其說是禪學,還不如說是參雜一點政治的旅遊文學。『我可能錯了』算是勾起了當時對這門領域的熱衷心情,不過同樣的領域也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產生不同的看法和解讀,這也是一種生活禪吧...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大腦這樣「聽」

 


大腦這樣「聽」

結論先說:

如果不是對腦神經科學或聽覺相關研究特別有興趣的人,這本書建議跳過,硬核難啃,翻譯也不親民。不過內容扎實,如果能啃完可以獲得許多收穫。

整本書最重要的結論就是:把耳塞戴起來!

讀完會發現聲音對大腦的影響遠超過大眾的理解。大腦無時無刻都在監聽周圍的聲音,如果你曾經有過『突然變安靜了』的經驗,這就是大腦時常處在負擔狀態而不自知的情形。聽力受損也不是以往認為的只有耳朵問題,有時聽力檢測正常,也能聽到聲音,但是聽力相關的神經元已經受損,導致『聽到了卻聽不懂』的情況,這樣的情形年長者很容易出現;『我有聽到,不用那麼大聲』也是常常出現在生活中的對話。噪音會全面影響認知,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會出現問題,但是我們卻時常忽視這樣的情況。

『當我們看不清楚路牌時,我們知道該安排視力檢查了。相較之下,聽力的損失難以察覺得多,因為我們太容易怪罪聲音的來源不夠清楚。』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戴耳塞或隔音耳罩的時間增加了XD

書裡提供了以下幾種方式改善聽覺認知:學音樂、學雙語、運動。
運動好像很萬用,真的是建議大家要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

本文開始:

這一個多月都卡在這本書,閱讀的過程數度想要棄書,不是因為內容不佳,而是用語和翻譯都生澀不易讀。我自認對於腦神經科普書唸過不少本,常見的專有名詞多少都有印象,但是專門討論聽力的書似乎沒有,也許是這個原因,書裡的許多專有名詞生澀難懂,雖然有附上解釋,但並沒有改善多少閱讀體驗。

『如處理不同頻率音的音調拓撲排列會變得失序,導致可對頻率選擇性進行微調的抑制作用受阻』

這段話就是我對這本書內容的感想縮影,三不五時就出現堆疊專有名詞的句子。一般來說,特定領域讀得越多會越來越順暢,不過遇到最前端的研究依舊會有卡關的現象,畢竟最前端的研究可能會有新的發現和新定義的名詞,如果是簡潔好懂的新詞就能很快理解,但是生澀的專有名詞有時看完解釋還是沒辦法理解到底在說什麼。讀者們可以再看看上面那句話,就算我已經讀完整本書,看過好幾次相關名詞的解釋,依舊沒辦法在第一時間反應這句話的概念,這樣的句子在書裡不算少,所以讀來奇卡無比,數度想要棄書真的不是開玩笑。

這篇文章也是寫了又刪刪了又寫好幾次,寫到後來都覺得這本書是近期碰上的boss了。但是對於腦神經科學有興趣的本人來說,幸好有努力啃完。近代對大腦的研究不斷深入,我們也知道大腦透過各種不同的感官理解這個世界,只是現在的環境讓人以視覺為主,本書卻認為在進入現代化之前,聽覺可能是比視覺還重要的感官,因為聽覺相關的腦部活動遠遠多過以往的認知。只是進入現代化之後,各種人為噪音讓大腦改變模式,問題在於模式雖然改變,但是大腦對於聲音的監測並沒有因此稍歇,就像書裡說的,我們不想看的時候可以閉起眼睛,不想聽的時候卻沒辦法關上耳朵,即使是睡眠期間,大腦依舊在偵測環境裡的聲響;這裡岔題說一下,市面上有許多白噪音儀器號稱可以幫助睡眠,但是作者的研究認為這樣的機器對聽覺系統是不利影響,所以不建議使用(前幾年曾經想買,幸好有忍住)。因為聽覺隨時都處於開啟的狀態,所以現代的人為噪音對於大腦的負面影響幾乎是24小時的,作者在書的最後建議大家可以挑選適合的耳塞,適當的隔絕這些無時無刻都存在的噪音。

作者認為大多數人都忽視了噪音的危害,我們從呱呱落地後就透過各種感官來理解世界,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中發展了各種模式協助意識的建立。而現代噪音導致大多數的新世代失去祖先們賴以養成意識的自然環境,對於自然來說,聲音只是空氣的波動,而生物將某些聲音模式賦予意義,這也是我們能在吵雜的宴會中聽到別人談論自己名字的原因。但是人為噪音正在剝奪這些能力,當聲音意識被噪音干擾弱化以後,大腦辨識這些有意義聲響的能力也弱化甚至消失,當為數眾多的人無法理解聲音時,溝通就出現問題,也會出現認知障礙,許多衝突也就這樣產生,讀到這些相關研究的時候我不自覺就連結到『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一書,許多進入感化院的青少年就有各種各樣的認知障礙。如果觀察周遭,也許你會發現許多難以溝通的親人好友也有程度不等的聽力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增加戴耳塞的時間,希望能盡可能減少環境噪音對大腦的危害。

除了戴耳塞,作者也提供了幾個研究中發現能增進聲音意識的方法,首先就是學習音樂,不是玩票性質,而是認真投入學習至少兩年,這兩年的投資效果可以持續一輩子,非常划算。除了樂器以外,唱歌也行,聲帶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樂器,要特別提到的是『只有欣賞是沒有效果的』,一定要參與,以前的人會有各種載歌載舞的聚會可能也是因為對大腦有益,書中還強調,當音樂變成背景時,那就是噪音。再來就是運動,運動可以降低腦內的噪訊,讓我們更能在吵雜的環境中分辨有意義的聲音。雙語也能有效增進聲音意識的發展,認真學習外語除了方便旅遊和閱讀,對大腦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透過科技產品也是個好方法,除了傳統耳塞,還有各種特殊功能的科技耳塞,降噪耳機也是個選擇,如果有需要也能考慮助聽器,似乎有些功能強大的助聽器可以降低噪音但保留有意義的聲音,有助於降低大腦的負擔,畢竟不用從各種噪音裡面去分析哪些是有意義的聲音。

其實看了這麼多人體相關的科普書籍,想要健康的要素好像一直都是那幾個,多樣化的天然飲食,規律的運動,高品質的睡眠,感覺像是老生常談,不過會變成老生常談也是因為經過時間的淬煉,人體的改變跟不上科技的變化是眾所皆知的事情,所以這些說到爛的規則其實也是某種程度的真理,想健康還是乖乖照著做吧。先寫到這裡,我要繼續把x5a戴起來了(純分享,無業配XD)。

#大腦這樣聽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食慾科學的秘密,蛋白質知道



結論先說:

有在關注營養和健康資訊的這本買下去就對了。讀這本書務必撐過前面幾章的學者碎碎念,如果是相關領域人士可能會看得津津有味,業外人士如我就覺得細節有點太多,不過在沙漠裡面追蝗蟲這段還是蠻有趣的。等內容到了現代的飲食環境和食品工業,風格急轉直下,彷彿要發洩數十年研究的怨氣般,作者批哩啪拉的把一些食品巨頭狠狠酸了一頓,讀來暢快淋漓,完全是另外一本書的感覺。平常有在關心營養報導的人應該會覺得老調重彈,畢竟整本書是把數十年來的研究從頭到尾整理了一遍,相關研究論文早就發在專業期刊上了,所以會覺得看過也無可厚非。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許多營養觀念都是作者一路以來的研究成果,絕對值得一個respect。整本書的精華大概可以整理成以下的重點:

蛋白質比例高的飲食可以減肥。
全穀碳水比例高的飲食可以長壽。
只吃天然食物的話,食慾會告訴你應該吃什麼。

別吃超級加工食品、別吃超級加工食品、別吃超級加工食品。
纖維、纖維、纖維,健康飲食的超級好幫手。

本文開始:

本書一開始讓我印象深刻的段落大概就是『缺乏蛋白質會讓螽斯變喪屍』。這個實驗揭露了蝗害發生的原因:蝗蟲為了補充缺乏的蛋白質會就近補食同類,儘管牠們原本是吃草的;為了不被同類捕食,蝗蟲會不斷往前奔跑。當環境導致蝗蟲的蛋白質不足時,蝗害就會發生。研究人員為了了解自然界的蝗蟲和實驗室的蝗蟲是否有行為差異,還在沙漠裡面追蹤特定的蝗蟲,光看描述並想像過程的煎熬和辛苦就覺得超級佩服。針對食慾相關的研究也就此展開,從昆蟲到哺乳類到人類。除了少數掠食者外,大部分生物的主要食慾都被蛋白質攝取量控制。

研究發現,跟食慾相關的營養素有五大類:澱粉,蛋白質,脂肪,鈣,鈉。任何一種缺乏時都會引起想進食的慾望,其中蛋白質是最關鍵的。當蛋白質沒有達到攝取目標的時候,即使其他營養素已經超過需求,我們還是會想繼續吃東西。相反的,當蛋白質達標時,其他營養素產生的食慾就沒那麼強大,作者稱之為蛋白質槓桿。而現在的問題是:食品工業把蛋白質的含量大幅降低,甚至透過添加物讓身體以為垃圾食物裡面有蛋白質。自然界中,旨味(鮮味,umami)普遍存在蛋白質食物中,現在食品廠商會把它加到沒有蛋白質的加工食品裡引起大眾的食慾,問題是吃再多也滿足不了蛋白質需求,消費者因此吃過多造成肥胖並且引發各種相關疾病,而食品工業發大財。

食品工業在加工過程中也把自然界控制食慾的主要成分處理掉:纖維。纖維能夠抑制食慾、阻止飲食過度,並且餵養腸道微生物群系。還能讓蛋白質比例降低卻不會增加熱量攝取,這樣一來,即使多吃也只會攝取到更多微量營養素而不是過多的熱量。超級加工食品基本上是不含纖維的,因為纖維會讓東西變得不吸引人,成本還上升,所以想多攝取一點纖維就只能盡量從原型食物裡面攝取。

最後幾章基本上就是細數全球九大食品商有多惡劣,如何借鏡菸商進行各種反科學和資訊操作,再配合越來越精準的洗腦工程和政治遊說讓大家變得越來越不健康。在美國,因為食品商的遊說活動讓披薩變成蔬菜,根據食品商的標準和法律,多吃蔬菜和多吃披薩是同義的,下次再有人說披薩不健康就告訴他你在吃蔬菜啦.....XD

這本書的含金量很高,有許多內容值得一讀再讀,甚至背起來,一篇文章很難說得完整,真的很建議大家自己看,有機會我再根據不同面向多寫幾篇。

p.s. 書裡介紹了『販賣懷疑的人』,Google以後發現台灣絕版,也沒有電子書,看來要跑二手書店或圖書館了QQ

#食慾科學的秘密
#蛋白質知道
#販賣懷疑的人

《我的奧坎剃刀砍到大動脈了:一篇 Threads 貼文引發的血案與反思》

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