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明日,明日,又明日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科學的假象
結論先說:
2024要列建議書單的話,這本肯定在極度推薦裡面。
如果你有讀過以下幾本書,強烈建議讀科學的假象來點平衡打擊,書中直指這些書的內容有數據操作甚至做假的問題: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姿勢決定你是誰
(Presence)
心態致勝
(Mindset)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樣做
(Before you know it)
恆毅力
(Grit)
為什麼要睡覺
(Why we sleep,這本曾經在我的強烈推薦書單裡面QQ)
基本上,讀完這本書大概把我這幾年看的神經科學、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營養學、臨床醫學.....都打爛一遍,以後遇到知名大學教授或諾貝爾獎得主或知名期刊作者....寫的書都要更謹慎一點了。
不過作者也有個但書:
『即使你看到一篇關於某篇研究的毀滅性批評,這篇批評本身也可能會是錯誤的,而針對該批評的批評也未必都是對的。這原則也適用於我在本書中所寫的每件事。』
本文開始:
作者對於科學的想法可以統整到一個很明確的概念:實驗結果能夠複製才叫做科學。
相信有一點科學精神的人都不會對這個定義有太多意見,畢竟現實世界的雜訊太多,有時候實驗結果只是雜訊造成的『巧合』,而巧合是很難複製出來的。
這本書開頭就是作者在讀心理學博士時試圖重複一篇超能力實驗論文,結果卻失敗了。然後他把自己的實驗論文寄給當時發表的期刊卻吃了閉門羹。而原本的論文獲得風風火火的媒體關注數個月後,該論文作者卻被停職調查,並且在往後寫了一篇自傳承認論文中的數字都是造假的。
就是這樣的開頭讓我試閱完就買下來,接下來的閱讀只能說是驚心動魄,畢竟作者提到的幾個造假或操弄數據特別嚴重的領域剛好也是我常讀的領域。
剛開始讀到一些造假或P值操縱的說明時,只覺得這些研究者真的是侮辱了科學,繼續讀下去會發現不止如此,很多領域的作假根本就是草菅人命。許多醫生會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調整醫療方式,而這些醫療方式可能有高比例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因為研究是利益集團出資贊助,不能做出不利出資者的研究結果。再者,這類型研究很難有大規模實驗,畢竟成本太高,導致許多結果沒有統計意義,但是為了曝光度和後續資金,論文變成跟內容農場一樣,用文字技巧把沒有意義的實驗結果寫成世紀大發現。
偶而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科學報導宣稱科學家根據實驗發現了更好的飲食或生活方法,當讀者試著調整自己的生活一陣子後不但沒有報導宣稱的效果,可能還大幅影響本來還不錯的生活。有趣的是,接下來可能會再看到一篇完全矛盾的科學報導宣稱又發現了更好的飲食或生活方法。當然,更大的問題是這些造假研究可能會被放在執政者的桌上變成公共衛生建議或法條....
無論是哪個領域,這些造假的科學結論都有一個共通點:無法複製。
這也是整本書討論的核心觀點,從超能力研究到害死人的人造氣管移植,甚至間接害死14萬人的『麻疹疫苗導致自閉症』造假論文,而這篇沒辦法被複製且已經被撤回的造假論文現在還在發揮龐大的影響力。
作者也不是只有批評目前科學界的問題,書裡提了幾個可能的改善方式,不過這部分可能比較適合相關從業人員閱讀和討論,身為讀者只能提高警覺,畢竟發表論文這種事情跟我們無緣。(關於作者的建議有反面意見認為太過官僚化,可以到Goodreads看相關討論)
這本書含金量很高,針對書裡提到的實驗論文都可以另外再寫無數的心得文章(像是史丹佛監獄實驗、羥乙基澱粉研究....等等),當然這樣做就有點像是『切香腸』(把一個實驗分成好幾篇論文發表衝發表數量),所以我只推薦大家自己去讀書,只是讀完這本書以後,想到還有一堆買了還沒讀的科普書.....是不是應該先找出哪些有造假疑慮,這樣就可以把時間省下來了....QQ
最後,雖然科學的假象狠狠的批判了現在的論文體制,但是本書恰好也體現了科學的『自我修正能力』,至少還是有科學家針對領域內的不科學現象提出批判和挑戰,所以科普書我還是會繼續唸下去的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Boox leaf 3c 入手
傳說有閱讀器就會無性生殖,目前來到第三台。
根據入手順序分別是 Boox poke3,kobo nia,以及這次入手的Boox leaf 3c。
簡單比較一下 poke3 和 leaf 3c,不開前光的情況下,彩色螢幕暗非常非常非常多(照片無法忠實呈現差異),因為差距太大所以講三次。這次會被燒到入手主要是 leaf 3c 規格符合需求,價格也在接受範圍,文石系統對我的閱讀和使用習慣來說遠比 kobo 適合。加上最近看的幾本科普書都有圖表,有些折線圖會用不同顏色呈現,但是在黑白螢幕上常常糊在一起,搞不清楚哪條線是哪條線,害我得開電腦看圖表,很中斷閱讀體驗,綜合以上因素就增殖了。
然後,原廠殼缺貨,所以 leaf 3c 是副廠殼,意外的不錯,蠻喜歡的。先這樣,等我用一陣子再回報更詳細的使用心得。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你有數字病嗎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多巴胺國度
結論先說: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一有空檔就滑手機,每天都熬夜追劇或打電動,一年無數次的購物節過後都想剁手,那多巴胺國度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或許)也能讓你知道該如何處理。
本文開始:
大腦在資源並不豐富的時代演化出了爽痛平衡機制。偏偏這個時代到處都是隨手可得的廉價毒品,從鴉片類藥物、酒精、手機,甚至是購物、閱讀或跳傘(刺激性活動),這些活動都有可能上癮並讓大腦感受到『爽』。但是大腦對多巴胺的追求永無止盡,所以上癮者會追求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刺激的毒品或行為。當爽感過後,大腦的平衡機制會努力的把痛覺(包含憂鬱、焦慮)加強,導致原有的痛更痛,原本不痛的地方也開始痛,形成所謂的痛覺過敏。
讀完這部分內容不禁讓我懷疑平常就喜歡無病呻吟的人難道是過太爽才導致痛覺過敏?也讓我覺得自古以來的苦行(追求痛苦)有其生理上的價值和意義,當我們主動追求適當的痛苦,爽痛平衡機制會向爽側傾斜,讓我們更容易感受到快樂,即使是平凡的小確幸(整天感受到小確幸是不是因為平常太苦了?)。
這本書最讓我意外的段落大概就是作者自述閱讀小說上癮,看得我有點心驚膽顫,邊看邊思索自己是不是也對閱讀上癮了.....
不得不說,有時碰上不用大腦就能順讀的輕小說,確實會有一小陣子上癮的症狀。電玩或手遊也是。幸好一段時間後都有點自覺(病識感),時間不算太長,症狀不算太嚴重,所以戒斷也相對容易,刪app、放下輕小說大概就能成功戒斷。
我邊讀邊思考自己和周邊人的行為,其實可以找到不少疑似上癮的症狀,有些還是企業刻意為之。例如手遊會有每日登入,每日任務,連運動app都有連續不斷的小目標或徽章要你去完成和收集,當我們配合軟體達成任務後,多巴胺就在腦袋裡分泌,本能上就會想要更多,於是更沈迷,一衝動就會課金好取得更大量的多巴胺。購物也是,當我們被網站的照片和行銷用語吸引下了單,貨物還沒到手前的那段時間,期待感讓多巴胺分泌,到手後發現不過如此,只好再上網買更多東西追求更多的多巴胺,週而復始。
跟妖孽說書最相關的大概就是閱讀了,除了小說可能讓人上癮之外(作者就是),我認為透過閱讀學到新知的時候也會分泌多巴胺,以往想要感受這種狀態,要自己去書店或圖書館花上大把時間找書,那樣的時代要對閱讀上癮沒那麼容易。現在有了電子閱讀器(我上一篇文章才小推了閱讀器的坑XD),一打開就能直接連到各大電子書平台,看到有興趣的標題或封面再點一下就能試閱,試閱喜歡再點個購買就能完成,整個流程也不用幾分鐘。
我發現這種爽感越來越容易獲得(閱讀和購物一次滿足),似乎也讓自己在閱讀時越來越沒耐心,當讀到某些書籍有太多冗長的內容或資訊密度較低時就會有點不耐煩,也許這是一種上癮症狀吧,當期待的成長沒有發生(或發生的較慢)就會出現多巴胺缺失現象,跟戒斷症狀差不多。
讀完多巴胺國度後,再次提醒我自己要注意現代避不開的各種科技工具,許多研究顯示讓腦袋留白放空是很必要的,只是現代的注意力經濟各種掠奪,讓人的大腦沒有閒下來的機會,許多大企業背後更是聘用了相關領域專家來設計會讓人上癮的app。再看看市面上的各式書籍,各種成功學或雞湯書都提倡追求幸福和快樂,但是如本書副標題寫的,這是一個資源多到可以讓人縱慾的年代。
在這樣的年代,學會克制慾望可能比追求(偽)幸福來得更重要。
以下碎碎念:
1. 我還是會繼續用閱讀器,畢竟空間還是很大的問題。
2. 有些教育門派很強調讓小孩過得幸福快樂,連想指正錯誤都怕傷到小孩那脆弱的玻璃心,這同時也剝奪了他們在受傷中適應現實世界的機會,而且會嚴重干擾他們的爽痛天秤。
3. 多巴胺很重要,過多過少都不行。沒有多巴胺的實驗老鼠連飯都懶得吃,毒品上癮的老鼠則是有多巴胺就好,即使餓死也不願意停止。
4. 如果你懷疑自己有某種成癮症狀,直接禁慾四週就對了。
5. 小心那些重新包裝的毒品:香菸變成電子菸,大麻變成藥用大麻或娛樂大麻,對多巴胺的影響並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
6. 練習實話實說,徹底的誠實可以強化大腦的特定區域,有助計劃未來、調節情緒、延緩滿足,讓人較不容易上癮。
7. 壓下天秤的痛端可以重設爽痛平衡。注意!不要對痛成癮。
8. 懶得再寫了,去買書來讀吧。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逛不逛書店?
這幾天逛不逛獨立書店吵得沸沸揚揚,這幾年轉到電子書以後,買書量其實大增。學生時代就喜歡買書看書,等到驚覺的時候已經是一間書房塞不下的地步。之後不斷地告誡自己不要再衝動購書,畢竟書房裡還有很多書沒看完,看書的速度趕不上買書的速度應該是大部分讀書人的狀況。
2021年嘗試入手電子閱讀器以後,買書情形就再次爆衝了,相信大部分人在使用電子閱讀器之前都覺得自己『應該比較喜歡實體書』。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現在我會說『早知道就早點入坑』。最大的價值當然是空間的釋放,目前購買的電子書早就破百本,相比實體書,電子書的空間完全沒有增加。
再者就是隨時隨地閱讀。以前會帶著實體書出門,受限於空間和重量,能帶個兩本就很多了,而且我常看的書有不少比例是又厚又重的。偶而還會有帶著書到了目的地才發現『現在想看沒帶著的那幾本』,整個白忙一場,電子書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隨著心情想讀哪本就讀哪本。
至於逛不逛書店?逛啊。跟朋友約吃飯的日子,如果附近有書店就會順道去晃晃。買不買書?就真的沒空間了,也許哪天中個樂透再考慮買間房子或倉庫專門放書(?)但是逛完有喜歡的書還是會上網看看有沒有電子版,有的話就隨手點一點買下來,這個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書店沒賺到錢,如果有一個模式或平台能透過書店購買電子書,我很樂意。不過還是得說說現實,9成9以上的書都是逛逛網站就買了,上書店的次數真的少很多很多了。
最大的問題真的是時代變了,以前逛書店是為了看看有沒有新書或是挖寶,現在電腦、手機點一點就直接把這幾個價值全部取代,成本和效率還大大超越逛書店,書店還沒被取代的其中一個價值就是『空間』,要怎麼讓空間發揮網路不可取代的價值也許是可以思索的方向。
#以下碎碎念
- 經營書店真的很辛苦,所以家人經營的書店十幾年前就收掉了。
- 電子書對老花眼幫助很大啊,字體大小隨你更改,功能齊全的還能一鍵改排版。
- 手邊的閱讀器最近又要繁殖了,希望不會是另一條不歸路。
- 輕小說害我最近沒有寫文章(都是they的錯)
- 太座還是實體書派,所以空間持續被蠶食中.....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我可能錯了
結論先說:
輕鬆好讀,書名就把全書的重點說完,內容有不少作者生活上的體驗和洞見,不是咬文嚼字的經典內容。原本以為寺院的森林智者會有許多佛學或禪學的智慧之言,讀完後倒是比較接近人生智慧和心靈雞湯(實用款,不是毒雞湯)。
本文開始:
我得先承認一開始搞錯了書名的意義,『我可能錯了』讓我以為全書是作者要自省或懺悔,並從中書寫智慧之言。幸好不是只有我這麼以為。當我跟身旁的人聊到這本書的時候,許多人都有一樣的想法XD
這兩句話澄清了許多人對冥想的誤解,冥想其實沒有那麼神奇,也不會讓人飛昇(也有可能是我修行不夠所以飛不上去,或過重....)。冥想比較像是澄心靜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更是難得。作者也透過冥想發現由內而外的想法比預期的要多上許多,而且這些想法的正確比率似乎不怎麼可靠,所以『我可能錯了』也由此而生。也因為『我可能錯了』,所以『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並且『和自己的念頭保持距離』。當這樣的價值觀建立起來就能捨棄執著,學會放下。
『我不會鼓勵任何人進行正面思考。完全不鼓勵。我個人並不相信正面思考有特別大的力量。我一直覺得正面思考是比較膚淺表象的。』
這段文字讓我對這本書大加分,這個年代的正面思考真的『太多了』!無視現實的正面思考根本就有毒,建議中毒的人要自己進行思想清洗(推薦失控的正向思考)。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活在當下並正視現實的心態,也是這樣的心態讓我認為這不是一本毒雞湯。
這本書念完很久,這篇文章也想寫很久,但是拖很久寫不出來。倒不是內容多艱澀,而是太過零碎,全書雖然有照著作者的時序在寫,但是每個章節的主題並沒有那麼連貫,畢竟生活本來就是零碎的,作者也在書中強調『當下』比『計畫、控制、組織』還重要,全書也表現了這個價值觀,有一種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感覺。所以可以很隨興的讀,輕鬆的讀,能從中得到一些智慧很好,沒有也沒差。
題外話:
有一段時間對佛學禪學特別有興趣,除了市面上的一些相關書籍,歐美人士的著作更能吸引我的注意,畢竟在不同文化圈裡對佛禪的解釋差異頗大,當時很好奇重視個人主義的歐美文化會對這樣的價值觀有什麼詮釋,不過太過大部頭的讀不下去,太過宗教的又離生活太遠。『當和尚遇上鑽石』算是入世作品中我最有印象的,用金剛經詮釋各種商業精神在當時算是很有創意,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師父還在沙漠裡』則是完全的門外漢對禪學的看法,內容與其說是禪學,還不如說是參雜一點政治的旅遊文學。『我可能錯了』算是勾起了當時對這門領域的熱衷心情,不過同樣的領域也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產生不同的看法和解讀,這也是一種生活禪吧...
《我的奧坎剃刀砍到大動脈了:一篇 Threads 貼文引發的血案與反思》
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

-
最近爆發的眾量級CROWD事件,剛好和正在閱讀的《失控的演化群像》利他行為章節不謀而合。這本書深刻揭示了自然選擇的局限性,以及演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演化缺陷」。而這起事件,恰好將這些理論帶入了網路社會的現實場景。 原始部落的利他與社群壓力 在人類的早期歷史中,原始部落的生存高...
-
那是一個試圖放空的午後。我陷在躺椅裡,海浪聲在耳機裡沙沙作響。突然,一個如冰錐般的念頭讓我睜開眼睛,: 『此刻我努力營造的「放鬆」,不正是「躺椅 + 白噪音 + 呼吸引導」這套提示詞,在我這台名為「人類」的模型上計算出的結果嗎?』 指尖在鍵盤上敲擊,調整著AI提示詞的語法,企圖榨...
-
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