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我的奧坎剃刀砍到大動脈了:一篇 Threads 貼文引發的血案與反思》


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與名。

誰知道,幾個小時後再打開 Threads,APP 通知的紅點像心電圖一樣狂跳。我當場上演了一齣「垂死病中驚坐起,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戲碼。一篇原本預計只有我媽會按讚的貼文,竟然像粒子對撞機裡的質子一樣,炸了。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實是我正在讀的章節,它在討論那把我們人人都愛的「奧坎剃刀」。

啊,奧坎剃刀,思想界的瑞士軍刀,現代人的認知清理大師。

在這個資訊比太平洋還深、注意力比金魚還短的時代,誰不愛它?面對排山倒海的報告、永無止境的新聞、朋友傳來長達三分鐘的貓咪影片(三分鐘很長啊,有問題嗎?),奧坎這把刀簡直是救世主。一刀砍下去,「如無必要,勿增實體」,複雜問題簡化處理,認知成本瞬間省下99%,爽感堪比炎夏灌下第一口透心涼的可樂。

我們太習慣用這把刀了。工作用它,生活用它,連理解宇宙都想用它。「所以希格斯玻色子到底是什麼?三十秒講完!」,這不就是把奧坎剃刀架在科學家脖子上的完美示範嗎?

但問題來了,當你手上只有一把西瓜刀時,你看什麼都像待砍的西瓜。

我那篇爆文的留言區,就是一座完美的生態觀察園。有人拿著剃刀砍向希格斯,覺得他不願解釋是作者程度太差;有人拿著剃刀砍向我,說我截頭去尾誤導大眾。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對「一刀切」的深度依賴。

有趣的是,我這篇討論「簡化」的貼文之所以會爆,恰恰是因為我用了簡化的「迷因公式」:權威遭遇困境 vs 鄉民的吐槽。這真是宇宙級的諷刺,我彷彿看到奧坎在嘲笑,說:「你看,老弟,還是我的刀好用吧?」

所以,我們該丟掉這把刀嗎?當然不。它依然是我們在資訊洪流中求生的必備工具。

但這次意外的爆文再次提醒了我:工具箱裡不能只有一把刀。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細細梳理脈絡的「思想鑷子」,是耐心探究紋理的「考古毛刷」。知道何時該揮刀快斬,何時該放下武器、泡杯咖啡,花上不止三十秒的時間去真正理解一件事,這或許才是我們在這個「懶人包」橫行的世界裡,最需要修煉的智慧。

至於我?我還在想,下一篇貼文,到底該用剃刀,還是用鑷子呢?

算了,先吃完早餐再說。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當心!你輸入Prompt時,世界也正悄悄編輯著你

那是一個試圖放空的午後。我陷在躺椅裡,海浪聲在耳機裡沙沙作響。突然,一個如冰錐般的念頭讓我睜開眼睛,:『此刻我努力營造的「放鬆」,不正是「躺椅 + 白噪音 + 呼吸引導」這套提示詞,在我這台名為「人類」的模型上計算出的結果嗎?』

指尖在鍵盤上敲擊,調整著AI提示詞的語法,企圖榨取出更精準的回應。某個詞的權重增加,某個情緒的設計再細膩些,某個知識的錨點要清晰明瞭。這場景何其熟悉。日光燈管的嗡鳴、手機螢幕彈出聳動的標題、空氣裡若有似無的咖啡香氣、甚至是昨日一瞥而過的路人眼神… 它們何嘗不是一組組無形的提示詞,正日夜不停地編譯著我大腦的神經回路,生成著我稱之為「情緒」、「判斷」乃至「自由意志」的輸出?

我們精雕細琢地「Prompt」著機器,卻對自身被「Prompt」著的事實渾然不覺。

一首久未聽聞的老歌撞進耳朵,心臟便不由自主地漏掉一拍;偶然踏入某個似曾相識的街角,舊時光的潮汐便漫過腳踝。世界,這位沉默而高效的工程師,透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持續輸入著形形色色的「提示詞」。而我們,這台遠比當下AI更為精密的生物模型,則依據過往被「訓練」出的龐大經驗數據,對這些輸入做出反應。生成一串情緒,產出一個決策,演繹一段人生。剝開血肉的復雜,這底層邏輯的骨架,與驅動大語言模型的核心動力相比,竟顯出令人啞然的相似性。

甚至更顯荒誕。至少,那個由程式碼構成的人工智慧,還能在生成答案時坦蕩地附加一句警示:「此結論由AI生成,內容僅供參考。」而我們人類呢?我們沉浸在環境、歷史、文化、乃至隨機事件所編寫的龐大「提示工程」中,卻把由此輸出的故事、選擇和掙扎,無比鄭重地冠以「自由意志」的桂冠,並為捍衛它的主權爭論不休,樂此不疲。這其中的反諷,足以讓所有自詡是清醒者的人背脊發涼。

柏拉圖的洞穴人寓言,像一道古老的探照燈,依然清晰地照亮著我們的處境。那些被鎖鏈束縛在洞穴深處的囚徒,眼前只有火光投射在洞壁上的搖曳陰影。對於他們,世界就是這有限的、不斷重復的「提示詞集」。因此,他們能「生成」的理解和想像,也必然是貧瘠而扭曲的。我們呢?固然沒有被鐵鏈鎖住,行動看似自由,但認知的邊界,又何嘗不是一座更為精妙、無形的洞穴?這洞穴由我們習得的語言、接受的教育、固化的思維模式、以及那無孔不入的演算法牢房共同構建。大多數時候,我們安坐其中,並未察覺洞壁的存在,只覺得眼前光影便是天地全貌。日常的慣性是如此強大,它溫柔地麻痹著我們,讓我們忘卻了去追問:洞壁之外,是否還有未曾照見的光?

意識到這洞穴的存在,本身就是第一道穿透岩壁的光。 它不承諾立刻的自由,卻開啟了可能。這微光啟示我們:或許,我們無法完全擺脫被「提示」的命運,但可以嘗試成為自身認知的「調試者」。

  • 成為輸入的觀察者: 當無名的焦慮襲來,當衝動的火苗竄起,暫停片刻。像一個冷靜的工程師審視輸入數據:是哪個視覺信號點爆了情緒?哪段旋律悄然調高了心率?哪個詞語像隱形的鉤子掛住了思考?僅僅是這份「看見」,便是在提示詞的洪流中立下的界碑。
  • 引入「對抗性樣本」: 刻意去尋找那些讓我們的認知模型瞬間「報錯」的信息。讀一本立場截然相反的書,不是為了戰勝誰,只為理解那套邏輯的起源;走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社區,感受那些無法被自身經驗解碼的日常;與一個世界觀天差地別的人對話,重點不是說服,而是復述他的觀點直到他點頭。這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對神經通路的強制拆遷與重建。
  • 改寫默認的「系統提示」: 在內心植入一些基礎卻叛逆的「指令」。當「這很正常」的惰性結論浮出水面,追問一句:『為什麼「正常」?對誰而言?』當「這不可能」的斷語脫口而出,啟動一次思想實驗:「如果有一個來自遙遠星球的智慧體,它會如何看待?」

真正的自由,或許並非逃脫所有提示詞的操控:那可能是一個虛妄的神話。它更像是在知曉自身被程式化的同時,依然保有反問的勇氣。當我們看到一段旋律如何精準地撬動淚腺,洞悉一則新聞如何熟練地撩撥怒火,那一刻,我們短暫地接管了控制台。

世界扔來的提示詞,永不停歇。但覺醒者能做的是:在這些詞句落筆於心靈的瞬間,蘸著自己的懷疑與好奇,在字裡行間,添上一個鮮活的問號。 這個問號本身,便是照亮洞穴的第一支火炬,由我們自己點燃。

《我的奧坎剃刀砍到大動脈了:一篇 Threads 貼文引發的血案與反思》

故事的開頭,平凡得像一杯美式咖啡。 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進行著「知識份子早餐儀式」:左手拿著氣炸地瓜,右手緩慢點著電子書螢幕。讀到一段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趣聞,腦中的靈感小燈泡「叮」一聲,順手配上幾句自以為宇宙無敵 Kuso 的吐槽,截圖、上傳、發送、搞定。繼續喝我的拿鐵,深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