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這樣「聽」
結論先說:
如果不是對腦神經科學或聽覺相關研究特別有興趣的人,這本書建議跳過,硬核難啃,翻譯也不親民。不過內容扎實,如果能啃完可以獲得許多收穫。
整本書最重要的結論就是:把耳塞戴起來!
讀完會發現聲音對大腦的影響遠超過大眾的理解。大腦無時無刻都在監聽周圍的聲音,如果你曾經有過『突然變安靜了』的經驗,這就是大腦時常處在負擔狀態而不自知的情形。聽力受損也不是以往認為的只有耳朵問題,有時聽力檢測正常,也能聽到聲音,但是聽力相關的神經元已經受損,導致『聽到了卻聽不懂』的情況,這樣的情形年長者很容易出現;『我有聽到,不用那麼大聲』也是常常出現在生活中的對話。噪音會全面影響認知,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會出現問題,但是我們卻時常忽視這樣的情況。
『當我們看不清楚路牌時,我們知道該安排視力檢查了。相較之下,聽力的損失難以察覺得多,因為我們太容易怪罪聲音的來源不夠清楚。』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戴耳塞或隔音耳罩的時間增加了XD
本文開始:
這一個多月都卡在這本書,閱讀的過程數度想要棄書,不是因為內容不佳,而是用語和翻譯都生澀不易讀。我自認對於腦神經科普書唸過不少本,常見的專有名詞多少都有印象,但是專門討論聽力的書似乎沒有,也許是這個原因,書裡的許多專有名詞生澀難懂,雖然有附上解釋,但並沒有改善多少閱讀體驗。
『如處理不同頻率音的音調拓撲排列會變得失序,導致可對頻率選擇性進行微調的抑制作用受阻』
這段話就是我對這本書內容的感想縮影,三不五時就出現堆疊專有名詞的句子。一般來說,特定領域讀得越多會越來越順暢,不過遇到最前端的研究依舊會有卡關的現象,畢竟最前端的研究可能會有新的發現和新定義的名詞,如果是簡潔好懂的新詞就能很快理解,但是生澀的專有名詞有時看完解釋還是沒辦法理解到底在說什麼。讀者們可以再看看上面那句話,就算我已經讀完整本書,看過好幾次相關名詞的解釋,依舊沒辦法在第一時間反應這句話的概念,這樣的句子在書裡不算少,所以讀來奇卡無比,數度想要棄書真的不是開玩笑。
這篇文章也是寫了又刪刪了又寫好幾次,寫到後來都覺得這本書是近期碰上的boss了。但是對於腦神經科學有興趣的本人來說,幸好有努力啃完。近代對大腦的研究不斷深入,我們也知道大腦透過各種不同的感官理解這個世界,只是現在的環境讓人以視覺為主,本書卻認為在進入現代化之前,聽覺可能是比視覺還重要的感官,因為聽覺相關的腦部活動遠遠多過以往的認知。只是進入現代化之後,各種人為噪音讓大腦改變模式,問題在於模式雖然改變,但是大腦對於聲音的監測並沒有因此稍歇,就像書裡說的,我們不想看的時候可以閉起眼睛,不想聽的時候卻沒辦法關上耳朵,即使是睡眠期間,大腦依舊在偵測環境裡的聲響;這裡岔題說一下,市面上有許多白噪音儀器號稱可以幫助睡眠,但是作者的研究認為這樣的機器對聽覺系統是不利影響,所以不建議使用(前幾年曾經想買,幸好有忍住)。因為聽覺隨時都處於開啟的狀態,所以現代的人為噪音對於大腦的負面影響幾乎是24小時的,作者在書的最後建議大家可以挑選適合的耳塞,適當的隔絕這些無時無刻都存在的噪音。
作者認為大多數人都忽視了噪音的危害,我們從呱呱落地後就透過各種感官來理解世界,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中發展了各種模式協助意識的建立。而現代噪音導致大多數的新世代失去祖先們賴以養成意識的自然環境,對於自然來說,聲音只是空氣的波動,而生物將某些聲音模式賦予意義,這也是我們能在吵雜的宴會中聽到別人談論自己名字的原因。但是人為噪音正在剝奪這些能力,當聲音意識被噪音干擾弱化以後,大腦辨識這些有意義聲響的能力也弱化甚至消失,當為數眾多的人無法理解聲音時,溝通就出現問題,也會出現認知障礙,許多衝突也就這樣產生,讀到這些相關研究的時候我不自覺就連結到『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一書,許多進入感化院的青少年就有各種各樣的認知障礙。如果觀察周遭,也許你會發現許多難以溝通的親人好友也有程度不等的聽力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增加戴耳塞的時間,希望能盡可能減少環境噪音對大腦的危害。
除了戴耳塞,作者也提供了幾個研究中發現能增進聲音意識的方法,首先就是學習音樂,不是玩票性質,而是認真投入學習至少兩年,這兩年的投資效果可以持續一輩子,非常划算。除了樂器以外,唱歌也行,聲帶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樂器,要特別提到的是『只有欣賞是沒有效果的』,一定要參與,以前的人會有各種載歌載舞的聚會可能也是因為對大腦有益,書中還強調,當音樂變成背景時,那就是噪音。再來就是運動,運動可以降低腦內的噪訊,讓我們更能在吵雜的環境中分辨有意義的聲音。雙語也能有效增進聲音意識的發展,認真學習外語除了方便旅遊和閱讀,對大腦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透過科技產品也是個好方法,除了傳統耳塞,還有各種特殊功能的科技耳塞,降噪耳機也是個選擇,如果有需要也能考慮助聽器,似乎有些功能強大的助聽器可以降低噪音但保留有意義的聲音,有助於降低大腦的負擔,畢竟不用從各種噪音裡面去分析哪些是有意義的聲音。
其實看了這麼多人體相關的科普書籍,想要健康的要素好像一直都是那幾個,多樣化的天然飲食,規律的運動,高品質的睡眠,感覺像是老生常談,不過會變成老生常談也是因為經過時間的淬煉,人體的改變跟不上科技的變化是眾所皆知的事情,所以這些說到爛的規則其實也是某種程度的真理,想健康還是乖乖照著做吧。先寫到這裡,我要繼續把x5a戴起來了(純分享,無業配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