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先說: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一有空檔就滑手機,每天都熬夜追劇或打電動,一年無數次的購物節過後都想剁手,那多巴胺國度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或許)也能讓你知道該如何處理。
本文開始:
大腦在資源並不豐富的時代演化出了爽痛平衡機制。偏偏這個時代到處都是隨手可得的廉價毒品,從鴉片類藥物、酒精、手機,甚至是購物、閱讀或跳傘(刺激性活動),這些活動都有可能上癮並讓大腦感受到『爽』。但是大腦對多巴胺的追求永無止盡,所以上癮者會追求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刺激的毒品或行為。當爽感過後,大腦的平衡機制會努力的把痛覺(包含憂鬱、焦慮)加強,導致原有的痛更痛,原本不痛的地方也開始痛,形成所謂的痛覺過敏。
讀完這部分內容不禁讓我懷疑平常就喜歡無病呻吟的人難道是過太爽才導致痛覺過敏?也讓我覺得自古以來的苦行(追求痛苦)有其生理上的價值和意義,當我們主動追求適當的痛苦,爽痛平衡機制會向爽側傾斜,讓我們更容易感受到快樂,即使是平凡的小確幸(整天感受到小確幸是不是因為平常太苦了?)。
這本書最讓我意外的段落大概就是作者自述閱讀小說上癮,看得我有點心驚膽顫,邊看邊思索自己是不是也對閱讀上癮了.....
不得不說,有時碰上不用大腦就能順讀的輕小說,確實會有一小陣子上癮的症狀。電玩或手遊也是。幸好一段時間後都有點自覺(病識感),時間不算太長,症狀不算太嚴重,所以戒斷也相對容易,刪app、放下輕小說大概就能成功戒斷。
我邊讀邊思考自己和周邊人的行為,其實可以找到不少疑似上癮的症狀,有些還是企業刻意為之。例如手遊會有每日登入,每日任務,連運動app都有連續不斷的小目標或徽章要你去完成和收集,當我們配合軟體達成任務後,多巴胺就在腦袋裡分泌,本能上就會想要更多,於是更沈迷,一衝動就會課金好取得更大量的多巴胺。購物也是,當我們被網站的照片和行銷用語吸引下了單,貨物還沒到手前的那段時間,期待感讓多巴胺分泌,到手後發現不過如此,只好再上網買更多東西追求更多的多巴胺,週而復始。
跟妖孽說書最相關的大概就是閱讀了,除了小說可能讓人上癮之外(作者就是),我認為透過閱讀學到新知的時候也會分泌多巴胺,以往想要感受這種狀態,要自己去書店或圖書館花上大把時間找書,那樣的時代要對閱讀上癮沒那麼容易。現在有了電子閱讀器(我上一篇文章才小推了閱讀器的坑XD),一打開就能直接連到各大電子書平台,看到有興趣的標題或封面再點一下就能試閱,試閱喜歡再點個購買就能完成,整個流程也不用幾分鐘。
我發現這種爽感越來越容易獲得(閱讀和購物一次滿足),似乎也讓自己在閱讀時越來越沒耐心,當讀到某些書籍有太多冗長的內容或資訊密度較低時就會有點不耐煩,也許這是一種上癮症狀吧,當期待的成長沒有發生(或發生的較慢)就會出現多巴胺缺失現象,跟戒斷症狀差不多。
讀完多巴胺國度後,再次提醒我自己要注意現代避不開的各種科技工具,許多研究顯示讓腦袋留白放空是很必要的,只是現代的注意力經濟各種掠奪,讓人的大腦沒有閒下來的機會,許多大企業背後更是聘用了相關領域專家來設計會讓人上癮的app。再看看市面上的各式書籍,各種成功學或雞湯書都提倡追求幸福和快樂,但是如本書副標題寫的,這是一個資源多到可以讓人縱慾的年代。
在這樣的年代,學會克制慾望可能比追求(偽)幸福來得更重要。
以下碎碎念:
1. 我還是會繼續用閱讀器,畢竟空間還是很大的問題。
2. 有些教育門派很強調讓小孩過得幸福快樂,連想指正錯誤都怕傷到小孩那脆弱的玻璃心,這同時也剝奪了他們在受傷中適應現實世界的機會,而且會嚴重干擾他們的爽痛天秤。
3. 多巴胺很重要,過多過少都不行。沒有多巴胺的實驗老鼠連飯都懶得吃,毒品上癮的老鼠則是有多巴胺就好,即使餓死也不願意停止。
4. 如果你懷疑自己有某種成癮症狀,直接禁慾四週就對了。
5. 小心那些重新包裝的毒品:香菸變成電子菸,大麻變成藥用大麻或娛樂大麻,對多巴胺的影響並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
6. 練習實話實說,徹底的誠實可以強化大腦的特定區域,有助計劃未來、調節情緒、延緩滿足,讓人較不容易上癮。
7. 壓下天秤的痛端可以重設爽痛平衡。注意!不要對痛成癮。
8. 懶得再寫了,去買書來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