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多巴胺國度

 



結論先說: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一有空檔就滑手機,每天都熬夜追劇或打電動,一年無數次的購物節過後都想剁手,那多巴胺國度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或許)也能讓你知道該如何處理。

本文開始:

大腦在資源並不豐富的時代演化出了爽痛平衡機制。偏偏這個時代到處都是隨手可得的廉價毒品,從鴉片類藥物、酒精、手機,甚至是購物、閱讀或跳傘(刺激性活動),這些活動都有可能上癮並讓大腦感受到『爽』。但是大腦對多巴胺的追求永無止盡,所以上癮者會追求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刺激的毒品或行為。當爽感過後,大腦的平衡機制會努力的把痛覺(包含憂鬱、焦慮)加強,導致原有的痛更痛,原本不痛的地方也開始痛,形成所謂的痛覺過敏。

讀完這部分內容不禁讓我懷疑平常就喜歡無病呻吟的人難道是過太爽才導致痛覺過敏?也讓我覺得自古以來的苦行(追求痛苦)有其生理上的價值和意義,當我們主動追求適當的痛苦,爽痛平衡機制會向爽側傾斜,讓我們更容易感受到快樂,即使是平凡的小確幸(整天感受到小確幸是不是因為平常太苦了?)。

這本書最讓我意外的段落大概就是作者自述閱讀小說上癮,看得我有點心驚膽顫,邊看邊思索自己是不是也對閱讀上癮了.....

不得不說,有時碰上不用大腦就能順讀的輕小說,確實會有一小陣子上癮的症狀。電玩或手遊也是。幸好一段時間後都有點自覺(病識感),時間不算太長,症狀不算太嚴重,所以戒斷也相對容易,刪app、放下輕小說大概就能成功戒斷。

我邊讀邊思考自己和周邊人的行為,其實可以找到不少疑似上癮的症狀,有些還是企業刻意為之。例如手遊會有每日登入,每日任務,連運動app都有連續不斷的小目標或徽章要你去完成和收集,當我們配合軟體達成任務後,多巴胺就在腦袋裡分泌,本能上就會想要更多,於是更沈迷,一衝動就會課金好取得更大量的多巴胺。購物也是,當我們被網站的照片和行銷用語吸引下了單,貨物還沒到手前的那段時間,期待感讓多巴胺分泌,到手後發現不過如此,只好再上網買更多東西追求更多的多巴胺,週而復始。

跟妖孽說書最相關的大概就是閱讀了,除了小說可能讓人上癮之外(作者就是),我認為透過閱讀學到新知的時候也會分泌多巴胺,以往想要感受這種狀態,要自己去書店或圖書館花上大把時間找書,那樣的時代要對閱讀上癮沒那麼容易。現在有了電子閱讀器(我上一篇文章才小推了閱讀器的坑XD),一打開就能直接連到各大電子書平台,看到有興趣的標題或封面再點一下就能試閱,試閱喜歡再點個購買就能完成,整個流程也不用幾分鐘。

我發現這種爽感越來越容易獲得(閱讀和購物一次滿足),似乎也讓自己在閱讀時越來越沒耐心,當讀到某些書籍有太多冗長的內容或資訊密度較低時就會有點不耐煩,也許這是一種上癮症狀吧,當期待的成長沒有發生(或發生的較慢)就會出現多巴胺缺失現象,跟戒斷症狀差不多。

讀完多巴胺國度後,再次提醒我自己要注意現代避不開的各種科技工具,許多研究顯示讓腦袋留白放空是很必要的,只是現代的注意力經濟各種掠奪,讓人的大腦沒有閒下來的機會,許多大企業背後更是聘用了相關領域專家來設計會讓人上癮的app。再看看市面上的各式書籍,各種成功學或雞湯書都提倡追求幸福和快樂,但是如本書副標題寫的,這是一個資源多到可以讓人縱慾的年代。

在這樣的年代,學會克制慾望可能比追求(偽)幸福來得更重要。

以下碎碎念:

1. 我還是會繼續用閱讀器,畢竟空間還是很大的問題。

2. 有些教育門派很強調讓小孩過得幸福快樂,連想指正錯誤都怕傷到小孩那脆弱的玻璃心,這同時也剝奪了他們在受傷中適應現實世界的機會,而且會嚴重干擾他們的爽痛天秤。

3. 多巴胺很重要,過多過少都不行。沒有多巴胺的實驗老鼠連飯都懶得吃,毒品上癮的老鼠則是有多巴胺就好,即使餓死也不願意停止。

4. 如果你懷疑自己有某種成癮症狀,直接禁慾四週就對了。

5. 小心那些重新包裝的毒品:香菸變成電子菸,大麻變成藥用大麻或娛樂大麻,對多巴胺的影響並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

6. 練習實話實說,徹底的誠實可以強化大腦的特定區域,有助計劃未來、調節情緒、延緩滿足,讓人較不容易上癮。

7. 壓下天秤的痛端可以重設爽痛平衡。注意!不要對痛成癮。 

8. 懶得再寫了,去買書來讀吧。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逛不逛書店?


這幾天逛不逛獨立書店吵得沸沸揚揚,這幾年轉到電子書以後,買書量其實大增。學生時代就喜歡買書看書,等到驚覺的時候已經是一間書房塞不下的地步。之後不斷地告誡自己不要再衝動購書,畢竟書房裡還有很多書沒看完,看書的速度趕不上買書的速度應該是大部分讀書人的狀況。


2021年嘗試入手電子閱讀器以後,買書情形就再次爆衝了,相信大部分人在使用電子閱讀器之前都覺得自己『應該比較喜歡實體書』。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現在我會說『早知道就早點入坑』。最大的價值當然是空間的釋放,目前購買的電子書早就破百本,相比實體書,電子書的空間完全沒有增加。

再者就是隨時隨地閱讀。以前會帶著實體書出門,受限於空間和重量,能帶個兩本就很多了,而且我常看的書有不少比例是又厚又重的。偶而還會有帶著書到了目的地才發現『現在想看沒帶著的那幾本』,整個白忙一場,電子書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隨著心情想讀哪本就讀哪本。

至於逛不逛書店?逛啊。跟朋友約吃飯的日子,如果附近有書店就會順道去晃晃。買不買書?就真的沒空間了,也許哪天中個樂透再考慮買間房子或倉庫專門放書(?)但是逛完有喜歡的書還是會上網看看有沒有電子版,有的話就隨手點一點買下來,這個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書店沒賺到錢,如果有一個模式或平台能透過書店購買電子書,我很樂意。不過還是得說說現實,9成9以上的書都是逛逛網站就買了,上書店的次數真的少很多很多了。

最大的問題真的是時代變了,以前逛書店是為了看看有沒有新書或是挖寶,現在電腦、手機點一點就直接把這幾個價值全部取代,成本和效率還大大超越逛書店,書店還沒被取代的其中一個價值就是『空間』,要怎麼讓空間發揮網路不可取代的價值也許是可以思索的方向。

#以下碎碎念
  1. 經營書店真的很辛苦,所以家人經營的書店十幾年前就收掉了。
  2. 電子書對老花眼幫助很大啊,字體大小隨你更改,功能齊全的還能一鍵改排版。
  3. 手邊的閱讀器最近又要繁殖了,希望不會是另一條不歸路。
  4. 輕小說害我最近沒有寫文章(都是they的錯)
  5. 太座還是實體書派,所以空間持續被蠶食中.....

為什麼會在親密關係裡無償付出:演化裡的利他行為

最近爆發的眾量級CROWD事件,剛好和正在閱讀的《失控的演化群像》利他行為章節不謀而合。這本書深刻揭示了自然選擇的局限性,以及演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演化缺陷」。而這起事件,恰好將這些理論帶入了網路社會的現實場景。 原始部落的利他與社群壓力 在人類的早期歷史中,原始部落的生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