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先說:
2024要列建議書單的話,這本肯定在極度推薦裡面。
如果你有讀過以下幾本書,強烈建議讀科學的假象來點平衡打擊,書中直指這些書的內容有數據操作甚至做假的問題: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姿勢決定你是誰
(Presence)
心態致勝
(Mindset)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樣做
(Before you know it)
恆毅力
(Grit)
為什麼要睡覺
(Why we sleep,這本曾經在我的強烈推薦書單裡面QQ)
基本上,讀完這本書大概把我這幾年看的神經科學、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營養學、臨床醫學.....都打爛一遍,以後遇到知名大學教授或諾貝爾獎得主或知名期刊作者....寫的書都要更謹慎一點了。
不過作者也有個但書:
『即使你看到一篇關於某篇研究的毀滅性批評,這篇批評本身也可能會是錯誤的,而針對該批評的批評也未必都是對的。這原則也適用於我在本書中所寫的每件事。』
本文開始:
作者對於科學的想法可以統整到一個很明確的概念:實驗結果能夠複製才叫做科學。
相信有一點科學精神的人都不會對這個定義有太多意見,畢竟現實世界的雜訊太多,有時候實驗結果只是雜訊造成的『巧合』,而巧合是很難複製出來的。
這本書開頭就是作者在讀心理學博士時試圖重複一篇超能力實驗論文,結果卻失敗了。然後他把自己的實驗論文寄給當時發表的期刊卻吃了閉門羹。而原本的論文獲得風風火火的媒體關注數個月後,該論文作者卻被停職調查,並且在往後寫了一篇自傳承認論文中的數字都是造假的。
就是這樣的開頭讓我試閱完就買下來,接下來的閱讀只能說是驚心動魄,畢竟作者提到的幾個造假或操弄數據特別嚴重的領域剛好也是我常讀的領域。
剛開始讀到一些造假或P值操縱的說明時,只覺得這些研究者真的是侮辱了科學,繼續讀下去會發現不止如此,很多領域的作假根本就是草菅人命。許多醫生會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調整醫療方式,而這些醫療方式可能有高比例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因為研究是利益集團出資贊助,不能做出不利出資者的研究結果。再者,這類型研究很難有大規模實驗,畢竟成本太高,導致許多結果沒有統計意義,但是為了曝光度和後續資金,論文變成跟內容農場一樣,用文字技巧把沒有意義的實驗結果寫成世紀大發現。
偶而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科學報導宣稱科學家根據實驗發現了更好的飲食或生活方法,當讀者試著調整自己的生活一陣子後不但沒有報導宣稱的效果,可能還大幅影響本來還不錯的生活。有趣的是,接下來可能會再看到一篇完全矛盾的科學報導宣稱又發現了更好的飲食或生活方法。當然,更大的問題是這些造假研究可能會被放在執政者的桌上變成公共衛生建議或法條....
無論是哪個領域,這些造假的科學結論都有一個共通點:無法複製。
這也是整本書討論的核心觀點,從超能力研究到害死人的人造氣管移植,甚至間接害死14萬人的『麻疹疫苗導致自閉症』造假論文,而這篇沒辦法被複製且已經被撤回的造假論文現在還在發揮龐大的影響力。
作者也不是只有批評目前科學界的問題,書裡提了幾個可能的改善方式,不過這部分可能比較適合相關從業人員閱讀和討論,身為讀者只能提高警覺,畢竟發表論文這種事情跟我們無緣。(關於作者的建議有反面意見認為太過官僚化,可以到Goodreads看相關討論)
這本書含金量很高,針對書裡提到的實驗論文都可以另外再寫無數的心得文章(像是史丹佛監獄實驗、羥乙基澱粉研究....等等),當然這樣做就有點像是『切香腸』(把一個實驗分成好幾篇論文發表衝發表數量),所以我只推薦大家自己去讀書,只是讀完這本書以後,想到還有一堆買了還沒讀的科普書.....是不是應該先找出哪些有造假疑慮,這樣就可以把時間省下來了....QQ
最後,雖然科學的假象狠狠的批判了現在的論文體制,但是本書恰好也體現了科學的『自我修正能力』,至少還是有科學家針對領域內的不科學現象提出批判和挑戰,所以科普書我還是會繼續唸下去的